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内经·素问》书籍目录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黄帝内经·素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黄帝内经·素问》书籍目录
  1. 太阴阳明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2. 太阴阳明论《侣山堂类辩》
  3. 太阴阳明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4. 太阴阳明论《素问悬解》
  5. 太阴阳明论篇《疡医大全》
  6. 太阴阳明论《素问悬解》
  7. 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温病正宗》
  8.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伤寒心法要诀》
  9. 太阴阳明之异《类经》
  10.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医宗金鉴》
  11. 太阴阳邪脉证《医宗金鉴》
  12. 太阴玄精石《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13. 太阴阳邪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14. 太阴玄精石《本草备要》
  15. 太阴阴邪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16. 太阴玄精石《本草衍义》
  17. 太阴运气义《思考中医》
  18. 太阴玄精《本草图经》
  19. 太阴脏病《伤寒悬解》
  20. 太阴玄精《证类本草》
  21. 太阴脏病《中医词典》
  22. 太阴新法《伤寒指掌》
  23. 太阴脏病脉证治六条《伤寒贯珠集》
  24. 太阴问答一《伤寒寻源》
  25. 太阴脏病四逆证二 太阴三《伤寒悬解》
  26. 太阴问答二《伤寒寻源》
  27.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读医随笔》
  28. 太阴为开《中医词典》
  29. 太阴者,言脾土也《思考中医》
  30. 太阴头痛《中医词典》
  31. 太阴者,言肾水也《思考中医》

《黄帝内经·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