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内经·素问》书籍目录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已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帝曰:何谓下?

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帝曰:动静何如?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覆会也。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白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湿,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其味为苦,其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

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

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阙一字),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阙二字),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

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帝曰:主岁何如?

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帝曰:善。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黄帝内经·素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黄帝内经·素问》书籍目录
  1. 五运行大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2. 五运行大论《素问悬解》
  3. 五运兼化歌《古今医统大全》
  4. 五运行大论《素问悬解》
  5. 五运客运太过为病歌《医宗金鉴》
  6. 五运不及之占《医学纲目》
  7. 五运客运太过为病歌《运气要诀》
  8. 五运不及灾宫(一首)《医经国小》
  9. 五运客运图说《类经图翼》
  10. 五运不及己所合司天助运歌《古今医统大全》
  11. 五运六气《中医名词词典》
  12. 五运病解《医学启源》
  13. 五运六气《中医基础理论》
  14. 五运《中医基础理论》
  15. 五运六气《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16. 五运《疫疹一得》
  17. 五运六气《医学真传》
  18. 五运《中医词典》
  19. 五运六气离合篇《外经微言》
  20. 五阅五使《内经评文》
  21. 五运六气论《寿世保元》
  22. 五阅五使《灵枢悬解》
  23. 五运六气论《时病论》
  24. 五阅五使《黄帝内经·灵枢》
  25. 五运六气平治汤《古今医统大全》
  26. 五阅《中医词典》
  27. 五运六气上下之应《类经》
  28. 五月养胎《竹林女科证治》
  29. 五运六气述《医门补要》
  30. 五月胎证《竹林女科证治》
  31. 五运六气总论《医学纲目》

《黄帝内经·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