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人?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经气不足,经气有余,如何?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像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呜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呜肩息者,脉实大地。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极治经络,夏极治经俞,秋极治六腑。冬则闭塞者,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待顷时回。
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己,刺手大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
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大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暴痈筋繻,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也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圆利针。
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
刺癎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 通评虚实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通评虚实论《素问悬解》
- 通评虚实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 通评虚实论《素问悬解》
- 通评虚实论篇《疡医大全》
- 通木《伤科汇纂》
- 通气《急诊医学》
- 通木《医宗金鉴》
- 通气《中医词典》
- 通木《中医词典》
- 通气阿魏圆《中藏经》
- 通木《中医名词词典》
- 通气的肺内分布《急诊医学》
- 通明丸《备急千金要方》
- 通气法《中医词典》
- 通明论《明目至宝》
- 通气防风汤《内外伤辨》
- 通明利气丸《仁术便览》
- 通气防风汤《仁术便览》
- 通门《中医词典》
- 通气防风汤《仁术便览》
- 通脉四逆证二十三 厥阴二十四《伤寒悬解》
- 通气防风汤《脾胃论》
- 通脉四逆证二十二 少阴二十三《伤寒悬解》
- 通气功能测定《物理诊断学》
- 通脉四逆证《医学摘粹》
- 通气功能障碍《急诊医学》
- 通脉四逆证《医学摘粹》
- 通气功能障碍类型及判断《物理诊断学》
- 通脉四逆汤方《伤寒论》
- 通气利中丸《目经大成》
《黄帝内经·素问》
- 《黄帝内经》简介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黄帝内经·素问》
-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阴阳离合篇第六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风论篇第四十二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骨空论篇第六十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