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
伏温由阴而出于阳,于病机为顺。若病发于阴,而即溃于阴,不达于阳,此病机为逆。若是乎阴阳两层,界限分明,安有淆乱者哉。凡病之阴阳淆乱者,其故有二∶一则由乎正虚,如阳虚者阴必凑之,则阴病可淆于阳矣∶阴虚者阳必扰之,则阳病可淆于阴矣。一则由乎药误,如病在阴而误投阳药,则阳气为药所伤,而阴病淆于阳矣;病在阳而误投阴药,则阴气为药所伤,而阳病淆于阴矣。至其见证错杂,有即由于阴阳淆乱而杂者,有由他邪之兼挟而杂者。看此等证∶全要天分聪明,识见老到,方有把握。盖此等证,变化最多,无一定路迳可循。临病者,须将正气邪气,表病里病,新邪旧邪,孰本孰标,孰轻孰重,孰缓孰急,一一衡量得宜,方可施治。有当先顾本元,苟得正气一旺,而邪自解散者;有当急祛外邪,必得邪气速退,而正乃不伤者;有症虽错出,而发于一原,只须专治其本,而各症自退,所谓缓则治其本者;有证虽在标,而病机甚急,必须先治标病(如小便不利之类),而本病从缓,所谓急则治其标者;有病势蔓延,欲治其根,而正气不支,只可先披其枝叶,而用渐衰渐胜之法者∶有病情纠结,必除其根,而各证自退,不得不攻其坚垒,而用擒贼擒王之计者;以上所谓错杂,犹不过表里虚实,其用药尚可一线相承。此外更有寒热错杂,如阴虚而挟寒饮,阳虚而挟肝火,治此则碍彼,治彼则碍此者,其用药更难措手。此中奥妙,有知之而不能言,言之而不能尽者。总宜于轻重缓急,权之极精,方可论治。至选药宜彼此照顾,尤必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乃为得法。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不误人性命者鲜矣。

- 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温热逢源》
- 伏温外挟风寒暑湿各新邪为病《温热逢源》
- 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温热逢源》
- 伏温外窜血络发斑疹喉痧等证治《温热逢源》
- 伏羲《中医词典》
- 伏温上灼肺金发喘逆咯血咳脓证治《温热逢源》
- 伏陷《续名医类案》
- 伏温热结胃腑证治《温热逢源》
- 伏邪病名解《温病正宗》
- 伏温内燔营血发吐衄便红等证治《温热逢源》
- 伏邪皆在膜原《读医随笔》
- 伏温论《温病正宗》
- 伏阳《中医词典》
- 伏温兼挟气郁痰饮食积瘀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温热逢源》
- 伏翼《神农本草经》
- 伏温挟湿内陷太阴发黄胆肿胀泄利等证《温热逢源》
- 伏翼《本草纲目》
- 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温热逢源》
- 伏翼《雷公炮炙论》
- 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温热逢源》
- 伏翼《雷公炮制药性解》
- 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温热逢源》
- 伏翼《千金翼方》
- 伏兔痈《马培之医案》
- 伏翼《本草经集注》
- 伏兔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伏翼《新修本草》
- 伏兔疽《外科心法要诀》
- 伏翼《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伏兔疽《医宗金鉴》
- 伏翼《吴普本草》
《温热逢源》
- 作者:柳宝诒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卷上
- 卷中
- 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