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温兼挟气郁痰饮食积瘀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

《温热逢源》书籍目录

伏温而兼挟外感者,则以新邪而引动伏气为病。若伏温而兼内伤者,则因内伤而留滞伏温,不得爽达。治之不得其法,每有因此淹缠,致成坏证者。即如平时有气郁之病,则肝木不畅,络气郁滞,温邪窜入肝络,即有胸板胁刺、咳逆等证。邪郁不达,久而化火,即蒙冒厥阴而有昏痉之变。平日有痰饮内停者,抑遏温邪,不得疏越,郁之即久,外冒之痰浊,尚未蒸开,而内藏之津液,早已干涸。一旦热势猝发,如烈火燎原不可措手者,亦往往有之。中宫先有食滞,或因病而积,为热邪所燔,阻结于胃,劫烁胃津,此可攻之证也。须得大便通行,积去而热邪乃随之而解也。平时有瘀血在络,或因病而有蓄血,温热之邪与之纠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或早凉暮热,或外凉内热,或神呆不语,或妄见如狂,种种奇险之证,皆瘀热所为。治之者,必须导去瘀血,俾热邪随瘀而下,庶几病势可转危为安也。有胎前犯温病者,热邪燔灼,易于伤胎。治之者,除蓝布冷泥护胎外,治法亦别无善法。只要眼明手快,认清病机,迎头清泄,勿令邪热留滞伤胎,便为得法。古法每于当用方中,加入四物,名曰护胎。如当用者,尚无大害;若不当用而用之,则滋腻滞邪,非徒无益,而反害之矣。产后血舍空虚,百脉俱弛,当此而温病猝发,最易陷入血络,急则为痉狂等险候,缓则留恋血室,燔灼营阴,延为阴损之候。治之者,须处处回护阴血,一面撤邪,一面养血,勿令热邪深陷,乃为得手。至兼挟经带为病,亦与胎产相似,不外虚则邪陷、实则瘀阻两层。治之者,处处就此两层着想,自然得法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热逢源》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热逢源》书籍目录
  1. 伏温兼挟气郁痰饮食积瘀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温热逢源》
  2. 伏温挟湿内陷太阴发黄胆肿胀泄利等证《温热逢源》
  3. 伏温论《温病正宗》
  4. 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温热逢源》
  5. 伏温内燔营血发吐衄便红等证治《温热逢源》
  6. 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温热逢源》
  7. 伏温热结胃腑证治《温热逢源》
  8. 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温热逢源》
  9. 伏温上灼肺金发喘逆咯血咳脓证治《温热逢源》
  10. 伏兔痈《马培之医案》
  11. 伏温外窜血络发斑疹喉痧等证治《温热逢源》
  12. 伏兔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13. 伏温外挟风寒暑湿各新邪为病《温热逢源》
  14. 伏兔疽《外科心法要诀》
  15. 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温热逢源》
  16. 伏兔疽《医宗金鉴》
  17. 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温热逢源》
  18. 伏兔《针灸学》
  19. 伏羲《中医词典》
  20. 伏兔《中医词典》
  21. 伏陷《续名医类案》
  22. 伏兔《针灸大成》
  23. 伏邪病名解《温病正宗》
  24. 伏痰《中医词典》
  25. 伏邪皆在膜原《读医随笔》
  26. 伏痰《中医名词词典》
  27. 伏阳《中医词典》
  28. 伏鼠疽《外科启玄》
  29. 伏翼《神农本草经》
  30. 伏鼠疽《中医词典》
  31. 伏翼《本草纲目》

《温热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