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

《温热逢源》书籍目录

伏温之邪,冬时之寒邪也。其伤人也,本因肾气之虚,始得入而据之。其乘春阳之气而外达也,亦以肾气暗动,始能鼓邪化热而出。设其人肾阳虚馁,则邪机冰伏,每有半化半伏、欲达不达之症。如外面热象炽盛,或已见昏谵、痉厥之候,而少阴之伏邪尚有未经化热,仍留滞于阴分者。此时就热象论,已有热扰厥阴之险,清泄之药不容缓。而内伏之邪,又以肾气内馁,不能化达。设专用凉泄,则邪机愈滞∶设用温化,又属抱薪救火。展转之间,内则阴液干涸,外则邪热蒙闭。迟之一二日,即不可挽救矣。此等症情,在温病中,为最险重之候。即使竭力挽回,亦属冒险图功。治病者,必须豫为道破,庶免疑谤。此证邪伏少阴,喻氏仿仲景少阴病治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两方以透邪,增入生地以育阴扶正,其用意颇为切当。惟温邪既动,必有热象外现;其甚者邪热蒙陷,已有痉厥之象。此时麻附细辛,断难遽进。然非此大力之药,则少阴之沉寒,安能鼓动。治当师其意而变其制,如用麻黄汁制豆豉附子汁制生地,至凉肝熄风治标之药,仍宜随症参入。似此面面周到,庶可收功。

附案∶及门生金石如,戊戌三月初旬,患时感。初起恶寒发热,服疏散药一剂,未得汗解,而热势转淡,神情呆钝,倦卧耳聋,时或烦燥,足冷及膝,指尖耳也鼻准亦冷,两便不利,腰俞板硬,不能转侧,脉迟细而弱,呕恶不能纳水饮,惟嚼酱姜稍止,舌苔浓燥微灰。此由新感引动伏邪,而肾阳先馁,不能托邪化热,故邪机冰伏不出∶其已化之热,内陷厥阴,欲作痉厥∶证情极为险重。赵生静宜先往,用栀、豉、桂枝羚羊角,合左金法,小便得通,足温呕止;余则证情如故,邪仍不动。议用麻、附,合洋参、生地等扶正托邪,而余适至,遂令赶紧煎服。两进之后,尺脉始弦,而神情之呆钝,腰脊之板痛仍尔也。拟用麻黄制豆豉,附子制大生地,桂枝白芍,合人参牛膝元参、淡芩、羚羊生牡蛎等味出入。

三剂后,以舌苔灰浓而干,又加大黄。服后忽作寒栗战汗,而腰脊顿松,随得大解,而里热亦泄,神情爽朗,调理一月而愈。此证就邪之深伏而未化热者论之,则只宜温托,大忌寒凉∶然痉厥神糊,舌苔灰燥,若再助其热,势必内陷厥阴,而为昏狂蒙闭之证,无可挽也。就邪之已动而化热者论之,则只宜清泄,何堪温燥∶然脉情迟细,神呆形寒,经腑俱窒,若专用凉化,则少阴之伏邪不出,迁延数日,势必内溃,而为厥脱之证,其去生愈远矣。再四筹审,决无偏师制胜之理。不得已,取喻氏法以治其本,合清泄法以治其标,一面托邪,一面化热。幸赖少阴之气,得扶助而伸。凡经邪腑邪,已化未化之邪,乘肾气之动,一齐外达。故战汗一作,大便一行,而表里诸病若失也。

黄村桥范养逵令郎,于戊戌夏间患三疟,至八月初服截药而止。至二十外,忽然遗泄数次,遂发寒热,如日作之疟。先寒后热,迨外热已甚,而下体骨节仍寒,须再作寒栗一次,随啜热粥一碗,然后得汗而解。延至九月初,已十余发矣。一日当啜粥助汗之时,忽然头晕目暗,冷汗肢厥,如欲脱之状,超时始定。此后遂卧床不起,惟胃纳尚不大坏,缠绵不愈。予往诊时,十月中矣。予谓从前三疟,是暑湿之邪。迨愈而复作,是引动少阴伏邪,乘少阳新病之虚而出;而肾阳先馁,不能托邪,故寒栗日甚,而热势反不重也。此当用温经托邪之法,用桂枝汤人参当归、生地、附子汁制牛膝,仍用柴胡、豆豉、黄芩等味出入,十余剂。中间迭见惊悸痉惕诸证,又加龙骨牡蛎、羚羊角等味,随证治之而愈。此证当疟疾再发之时,诸医仍用暑湿门套方,服二三十剂,而病情毫无增减。病者自言不起,每夜分辄有谵语。病家疑神疑鬼,医家莫测其病原所在。其故皆由近日医家,不囿于吴又可募原之说,即泥于吴鞠通三焦之论,而绝不知有少阴伏邪随经发病之理。故遇此等证,便觉毫无把握,轻者迁延致重,重者无法挽救,近年所见不少矣,哀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热逢源》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热逢源》书籍目录
  1. 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温热逢源》
  2. 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温热逢源》
  3. 伏温挟湿内陷太阴发黄胆肿胀泄利等证《温热逢源》
  4. 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温热逢源》
  5. 伏温兼挟气郁痰饮食积瘀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温热逢源》
  6. 伏兔痈《马培之医案》
  7. 伏温论《温病正宗》
  8. 伏兔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9. 伏温内燔营血发吐衄便红等证治《温热逢源》
  10. 伏兔疽《外科心法要诀》
  11. 伏温热结胃腑证治《温热逢源》
  12. 伏兔疽《医宗金鉴》
  13. 伏温上灼肺金发喘逆咯血咳脓证治《温热逢源》
  14. 伏兔《针灸学》
  15. 伏温外窜血络发斑疹喉痧等证治《温热逢源》
  16. 伏兔《中医词典》
  17. 伏温外挟风寒暑湿各新邪为病《温热逢源》
  18. 伏兔《针灸大成》
  19. 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温热逢源》
  20. 伏痰《中医词典》
  21. 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温热逢源》
  22. 伏痰《中医名词词典》
  23. 伏羲《中医词典》
  24. 伏鼠疽《外科启玄》
  25. 伏陷《续名医类案》
  26. 伏鼠疽《中医词典》
  27. 伏邪病名解《温病正宗》
  28. 伏暑晚发《中医词典》
  29. 伏邪皆在膜原《读医随笔》
  30. 伏暑条辨二十八条《六因条辨》
  31. 伏阳《中医词典》

《温热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