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

《温热逢源》书籍目录

伏温由少阴而发,外出于三阳经证,内结于胃腑,则见阳明腑证。其证虽深浅不一,但由阴出阳,于病机为顺,均在可治之例。惟有伏邪已动,而热象郁滞,不达于三阳,亦不归于胃腑,而即窜入厥阴者,在手厥阴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寐,甚则狂言无序,或蒙闭不语。在足厥阴则抽搐蒙痉,昏眩直视,甚则循衣摸床。此等凶证,有兼见者,有独见者,有腑热内结,邪气充斥而溃入者,有阴气先亏,热邪乘虚而陷入者,有挟痰涎而蒙闭者,有挟蓄血而如狂者。凡遇此等重证,第一先为热邪寻出路,如在经者,从斑汗解,在腑者,从二便出是也。至照顾正气,转在第二层。盖气竭则脱,阴涸则死,皆因热邪燔劫而然。用药于祛邪中,参以扶正养阴,必使邪退,而正气乃能立脚。如徒见证治证,但以清心泄肝、化热养津之剂,就题面敷衍。虽用药并无大谬,而坐失事机,迨至迁延生变,措手不及,谁之咎欤。今姑就手足厥阴见证各条,拟治法如下∶凡热重昏谵,至夜增剧,舌底绛色,此热灼于营也,以犀角地黄为主方。烦躁不寐,口渴舌板,神情昏扰,热郁于上也,以凉膈散为主方。神志烦乱,小溲赤涩,舌尖干红,热劫心阴也,异赤各半汤为主方。面赤神烦,大渴多汗,热燔阳明之经也,白虎汤为主方。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唇焦齿垢,舌刺焦黄者,热结阳明之腑也,以三承气为主方。又如热蒸痰升,蒙闭神明者,加用至宝、紫雪菖蒲汁之类。痉掣搐搦,肝风升扰者,加用羚羊角钩藤石决明之类。病证纷繁,治难缕述,而总以祛邪扶正两意为提纲。祛邪之法,已列于前。至扶正之法,在温病以养阴为主,以温热必伤阴液也。人参难得佳者,且病家无力者多,岂能概用;惟西洋参甘凉养津,施于温热伤阴者,最为合用。余如生地滋肾阴,白芍养肝阴,石斛养胃阴,沙参养肺阴,麦冬养心阴。如遇虚体或久病阴伤者,无论发表攻里剂中,均可加入。其或热已窜入厥阴,而邪之藏于少阴者,热气尚伏而不扬,宜于清泄中,仍兼疏托。或热已内陷营阴,而邪之走于经者,表气尚郁而不达,宜于凉营中,再参透表。其最重者,邪热内燔,而外面反无热象,甚至肢厥肤冷,脉涩数而不畅,必得大剂泄热透邪,乃使热势外扬,脉象转见洪大,庶可免厥深闭脱之危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热逢源》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热逢源》书籍目录
  1. 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温热逢源》
  2. 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温热逢源》
  3. 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温热逢源》
  4. 伏兔痈《马培之医案》
  5. 伏温挟湿内陷太阴发黄胆肿胀泄利等证《温热逢源》
  6. 伏兔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7. 伏温兼挟气郁痰饮食积瘀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温热逢源》
  8. 伏兔疽《外科心法要诀》
  9. 伏温论《温病正宗》
  10. 伏兔疽《医宗金鉴》
  11. 伏温内燔营血发吐衄便红等证治《温热逢源》
  12. 伏兔《针灸学》
  13. 伏温热结胃腑证治《温热逢源》
  14. 伏兔《中医词典》
  15. 伏温上灼肺金发喘逆咯血咳脓证治《温热逢源》
  16. 伏兔《针灸大成》
  17. 伏温外窜血络发斑疹喉痧等证治《温热逢源》
  18. 伏痰《中医词典》
  19. 伏温外挟风寒暑湿各新邪为病《温热逢源》
  20. 伏痰《中医名词词典》
  21. 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温热逢源》
  22. 伏鼠疽《外科启玄》
  23. 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温热逢源》
  24. 伏鼠疽《中医词典》
  25. 伏羲《中医词典》
  26. 伏暑晚发《中医词典》
  27. 伏陷《续名医类案》
  28. 伏暑条辨二十八条《六因条辨》
  29. 伏邪病名解《温病正宗》
  30. 伏暑伤寒《中医词典》
  31. 伏邪皆在膜原《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