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温挟湿内陷太阴发黄胆肿胀泄利等证
温邪挟湿,则为湿温。其湿之轻者。仍以温邪为主,略参化湿可耳。其湿之重者,与热相合,热势虽炽,而有脘闷呕水、舌腻不渴等证。初起宜参芳香宣化,迨湿邪化燥,用苍术白虎汤清热燥湿,可以一剂而愈。若初起即与清滋,欲清其热,转助其湿,而发愈缠绵。每有治不如法,迁延一两月而病不退者,皆治之不得其法也。然而此乃湿温之在胃者,治之犹易。有一种湿热蕴于太阴者,初起不见湿象,但觉热象蒸郁不扬,脘闷口甜,而胃口无病,仍可纳谷,舌上不见浊苔。其湿热深郁于脾藏,漫无出路,或发黄,或腹满肢肿,或则泄,或便秘,或呕恶,或小水赤涩。甚则热郁日深,脾营受伤,则舌底绛色,或薄苔罩灰黄而不甚噪。种种见证,无非湿郁化热。何以燥之则增热,清之则助湿,如此其百无一效也?盖脏病无出路,必借道于腑,乃能外出。此病热蕴已久,脾中之热,渐欲外达于胃∶或胃中挟有痰积,热即附之而炽。亦有便秘、舌焦、燥渴、烦谵等证,投以苦泄,则胃热下行,而病势一松。然所泄者,胃腑之标热也。其脾脏中蕴遏之热,仍未达也。
故病虽暂减,而阅日复炽。屡伏屡炽,久而正气不支,遂成坏证。此等病,治之最难得手。诚以此证,病势不重于外,病家每每忽视,投剂不能速效,病家势必更医。后来者见前医无功,必且改弦更张。因之杂药乱投,致成不救者,吾见实多。治此者,必须将太阴之湿,与少阴之热,孰轻孰重,细细较量;再看其湿热所伤,或为脾气,或为脾阴∶其兼挟之病,或为痰积,或为瘀滞;均宜细意分晰,方可用药。至用药之法,须得轻、清、灵三字俱全,冀其缓缓疏化。切不可侧滞一面,以致无益反害。吴鞠通温病条辨,其原出于叶氏,上中焦湿温各条,颇有此理者。薛生白湿热条辨,亦多可取。试细绎之,当有得心应手之妙也。

- 伏温挟湿内陷太阴发黄胆肿胀泄利等证《温热逢源》
- 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温热逢源》
- 伏温兼挟气郁痰饮食积瘀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温热逢源》
- 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温热逢源》
- 伏温论《温病正宗》
- 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温热逢源》
- 伏温内燔营血发吐衄便红等证治《温热逢源》
- 伏兔痈《马培之医案》
- 伏温热结胃腑证治《温热逢源》
- 伏兔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伏温上灼肺金发喘逆咯血咳脓证治《温热逢源》
- 伏兔疽《外科心法要诀》
- 伏温外窜血络发斑疹喉痧等证治《温热逢源》
- 伏兔疽《医宗金鉴》
- 伏温外挟风寒暑湿各新邪为病《温热逢源》
- 伏兔《针灸学》
- 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温热逢源》
- 伏兔《中医词典》
- 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温热逢源》
- 伏兔《针灸大成》
- 伏羲《中医词典》
- 伏痰《中医词典》
- 伏陷《续名医类案》
- 伏痰《中医名词词典》
- 伏邪病名解《温病正宗》
- 伏鼠疽《外科启玄》
- 伏邪皆在膜原《读医随笔》
- 伏鼠疽《中医词典》
- 伏阳《中医词典》
- 伏暑晚发《中医词典》
- 伏翼《神农本草经》
《温热逢源》
- 作者:柳宝诒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卷上
- 卷中
- 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