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温挟湿内陷太阴发黄胆肿胀泄利等证

《温热逢源》书籍目录

温邪挟湿,则为湿温。其湿之轻者。仍以温邪为主,略参化湿可耳。其湿之重者,与热相合,热势虽炽,而有脘闷呕水、舌腻不渴等证。初起宜参芳香宣化,迨湿邪化燥,用苍术白虎汤清热燥湿,可以一剂而愈。若初起即与清滋,欲清其热,转助其湿,而发愈缠绵。每有治不如法,迁延一两月而病不退者,皆治之不得其法也。然而此乃湿温之在胃者,治之犹易。有一种湿热蕴于太阴者,初起不见湿象,但觉热象蒸郁不扬,脘闷口甜,而胃口无病,仍可纳谷,舌上不见浊苔。其湿热深郁于脾藏,漫无出路,或发黄,或腹满肢肿,或则泄,或便秘,或呕恶,或小水赤涩。甚则热郁日深,脾营受伤,则舌底绛色,或薄苔罩灰黄而不甚噪。种种见证,无非湿郁化热。何以燥之则增热,清之则助湿,如此其百无一效也?盖脏病无出路,必借道于腑,乃能外出。此病热蕴已久,脾中之热,渐欲外达于胃∶或胃中挟有痰积,热即附之而炽。亦有便秘、舌焦、燥渴、烦谵等证,投以苦泄,则胃热下行,而病势一松。然所泄者,胃腑之标热也。其脾脏中蕴遏之热,仍未达也。

故病虽暂减,而阅日复炽。屡伏屡炽,久而正气不支,遂成坏证。此等病,治之最难得手。诚以此证,病势不重于外,病家每每忽视,投剂不能速效,病家势必更医。后来者见前医无功,必且改弦更张。因之杂药乱投,致成不救者,吾见实多。治此者,必须将太阴之湿,与少阴之热,孰轻孰重,细细较量;再看其湿热所伤,或为脾气,或为脾阴∶其兼挟之病,或为痰积,或为瘀滞;均宜细意分晰,方可用药。至用药之法,须得轻、清、灵三字俱全,冀其缓缓疏化。切不可侧滞一面,以致无益反害。吴鞠通温病条辨,其原出于叶氏,上中焦湿温各条,颇有此理者。薛生白湿热条辨,亦多可取。试细绎之,当有得心应手之妙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热逢源》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热逢源》书籍目录
  1. 伏温挟湿内陷太阴发黄胆肿胀泄利等证《温热逢源》
  2. 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温热逢源》
  3. 伏温兼挟气郁痰饮食积瘀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温热逢源》
  4. 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温热逢源》
  5. 伏温论《温病正宗》
  6. 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温热逢源》
  7. 伏温内燔营血发吐衄便红等证治《温热逢源》
  8. 伏兔痈《马培之医案》
  9. 伏温热结胃腑证治《温热逢源》
  10. 伏兔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11. 伏温上灼肺金发喘逆咯血咳脓证治《温热逢源》
  12. 伏兔疽《外科心法要诀》
  13. 伏温外窜血络发斑疹喉痧等证治《温热逢源》
  14. 伏兔疽《医宗金鉴》
  15. 伏温外挟风寒暑湿各新邪为病《温热逢源》
  16. 伏兔《针灸学》
  17. 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温热逢源》
  18. 伏兔《中医词典》
  19. 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温热逢源》
  20. 伏兔《针灸大成》
  21. 伏羲《中医词典》
  22. 伏痰《中医词典》
  23. 伏陷《续名医类案》
  24. 伏痰《中医名词词典》
  25. 伏邪病名解《温病正宗》
  26. 伏鼠疽《外科启玄》
  27. 伏邪皆在膜原《读医随笔》
  28. 伏鼠疽《中医词典》
  29. 伏阳《中医词典》
  30. 伏暑晚发《中医词典》
  31. 伏翼《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