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

《古今名医汇粹》书籍目录

缪仲淳曰∶痧疹者,手太阴肺、足阳明胃二经之火热,发而为病者也。小儿居多,大人亦时有之。殆时气瘟疫之类欤!其症类多咳嗽多嚏,眼中如泪,多泄泻,多痰,多热,多渴,多烦闷,甚则躁乱,咽痛唇焦,神昏,是其候也。治法当以清凉发散为主,用药辛寒、甘寒、苦寒以升发之。惟忌酸收,最宜辛散。误施温补。

祸不旋踵。辛散如荆芥穗干葛西河柳石膏麻黄鼠粘子,清凉如元参花粉薄荷竹叶青黛,甘寒如麦冬、生甘草蔗浆,苦寒如黄芩黄连贝母连翘,皆应用之药也。

盖肺胃热邪,初发时必咳嗽,宜清热透毒,不得止嗽。疹后咳嗽,但用贝母、花粉甘草麦冬、苦梗、元参、薄荷,以清余热、消痰壅则易愈,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敛之剂。多喘,喘者热邪壅于肺故也,慎勿用定喘药,惟应大剂竹叶石膏汤西河柳两许,元参、薄荷各二钱。如天寒甚,痧毒为寒气郁于内不得透出者,加蜜酒炒麻黄,一剂立止,凡热势甚者,即用白虎汤加西河柳,忌用升麻,服之必喘。多泄泻,慎勿止泻,慎用黄连升麻、干葛、甘草,则泻自止。疹家不忌泻,泻则阳明之热邪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也。痧后泄泻及便脓血,皆由热邪内陷故也,大忌止涩,惟宜升散,仍用升麻、干葛、白芍、甘草、扁豆黄连,便脓血则加滑石末,必自愈。痧后牙疳最危,外用雄黄、牛粪尖, 存性,研极细,加真脑片一分,研匀吹之;内用连翘荆芥、元参、干葛、升麻、黄连、甘草、生地,水煎,加生犀角汁一二匙调服,缓则不可救。痧后元气不复,脾胃虚弱,宜用白芍、炙草为君,莲肉扁豆山药青黛、麦冬、龙眼肉为臣,多服必渐强,慎勿轻用参、术。痧后生疮不已,余热未尽故也,宜用银花荆芥、元参、甘草、生地、鳖虱、胡麻、川连、木通,浓煎饮之良。

痧疹不宜根据证施治,惟当治本。本者手太阴、足阳明二经之邪热也,解其邪热,则诸症自除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名医汇粹》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名医汇粹》书籍目录
  1. 痧疹《古今名医汇粹》
  2. 痧疹《临证指南医案》
  3. 痧疹《眉寿堂方案选存》
  4. 痧疹《临证指南医案》
  5. 痧疹《存存斋医话稿》
  6. 痧疹《止园医话》
  7. 痧疹《也是山人医案》
  8. 痧胀治犹麻疹论《痧胀玉衡》
  9. 痧疹《陈氏幼科秘诀》
  10. 痧胀用药不厌多《痧胀玉衡》
  11. 痧疹发热证治《专治麻痧初编》
  12. 痧胀宜下辨《痧胀玉衡》
  13. 痧疹概要《儿科要略》
  14. 痧胀凶症《痧胀玉衡》
  15. 痧疹今昔不同,治法亦异说《吴医汇讲》
  16. 痧胀舌胎论《痧胀玉衡》
  17. 痧疹论并治法《专治麻痧初编》
  18. 痧胀破迷论《痧胀玉衡》
  19. 痧疹瘰《临证指南医案》
  20. 痧胀拟似变《六因条辨》
  21. 痧疹门(二)《疡医大全》
  22. 痧胀麻疹不同辨《痧胀玉衡》
  23. 痧疹门(方语)《疡医大全》
  24. 痧胀类麻疹《痧胀玉衡》
  25. 痧疹门(忌)《疡医大全》
  26. 痧胀看症法《痧胀玉衡》
  27. 痧疹门(一)《疡医大全》
  28. 痧胀兼麻疹《痧胀玉衡》
  29. 痧疹门主方《疡医大全》
  30. 痧胀昏迷与杂症不同《痧胀玉衡》
  31. 痧疹续论《专治麻痧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