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嘉言秋燥论

《古今名医汇粹》书籍目录

病机云∶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二条明指燥病言矣。生气通天论谓∶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终,与病机二条适相吻合。只以误传伤燥为伤湿,解者竟指燥为湿,遂至经旨不明。今一论之。

其左 胁痛,不能转侧,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腰痛惊骇,筋挛,丈夫 疝,妇人小腹痛,目昧 疮,则燥病之本于肝,而散见不一者也。又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其所以致燥而令阴气消亡之故,引而未发。

又因《内经》脱遗燥症,后虽以东垣之大贤,其治燥诸方,但养营血,及补肾肝亏损,二便秘结而已,初不论及于肺也。

夫诸气 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非属于肺之湿也。苟肺气不燥,则诸气禀清肃之令,而周身四达,亦胡 郁耶?诸痿喘呕之属于上,上亦指肺,不指心也。若统上焦心肺并言,则心病不主痿喘及呕也。惟肺燥甚,则肺叶痿而不用,肺气逆而喘鸣,食难过膈而呕出,三者皆燥证之极者也,经文原有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其可称为湿病乎?

《内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肺燥之由来远矣。苟其人肾水足以上升而交于心,则心火下降而交于肾,不传于肺矣。心火不传于肺,曾何伤燥之虞哉?即肾水或见不足,其肠胃津液足以协济上供,肺亦不致过伤也。若夫中下之泽尽竭,而高源之水犹得措于不倾,则必无之事矣。所以经文又云∶二阳结,谓之消。手阳明大肠热结而津不润,足阳明胃热结而血不荣,证成消渴,舌上赤裂,大渴引饮,与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文虽异而义则一也。治膈消者,用白虎加人参汤专救其肺。以施诸气郁,诸痿喘呕,罔不合矣。

缪仲淳治病,喜用润剂,于以治燥,似乎独开生面。然亦未有发明,偶因世之患燥病者多,聪明偶合。然可以治内伤之燥,不可以治外感之燥,节取其长可矣。

《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死不治。此亦肺燥所由来,而未经揭出者。夫燥而令男子津液衰少,女子精血枯闭,亦云极矣。然其始但不利于隐曲之事耳,其继则胃之燥传入于脾,而为风消。风消者,风热炽而肌肉消削也。大肠之燥传入于肺,而为息贲。息贲者,息有音而上奔不下也。是则肠胃合心脾,以其成肺金之燥。三脏二腑,阴气消亡殆尽,可救疗乎?夫由心之肺,已为死阴之属,然脾气散二阳之精,上输于肺,犹得少苏涸鲋。今以燥之为害,令生我者尽转而浚我之生,故直断为死不治也。从前愦之,特绎明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名医汇粹》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名医汇粹》书籍目录
  1. 喻嘉言秋燥论《古今名医汇粹》
  2. 喻嘉言脉论三则(痉损水)《古今名医汇粹》
  3. 喻嘉言瘟疫论《温热暑疫全书》
  4. 喻嘉言脉部位论《古今名医汇粹》
  5. 喻嘉言先生肺痈肺痿论《疡科心得集》
  6. 喻嘉言龙雷之火论《医学从众录》
  7. 喻氏《解后须知》《专治麻痧初编》
  8. 喻嘉言《瘟疫论》序《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9. 喻氏春温论辨《医学读书记》
  10. 喻嘉言《瘟疫论》《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11. 喻言《轩岐救正论》
  12. 喻化鹏《中医词典》
  13. 喻义《中医词典》
  14. 喻昌(1585-约1664年)《中医词典》
  15. 御爱灵黍汤《是斋百一选方》
  16. 遇诸涂救治惊风《活幼心书》
  17. 御定医宗金鉴麻疹《麻疹阐注》
  18. 遇仙无化丸《外科理例》
  19. 御风草《雷公炮炙论》
  20. 遇仙立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1. 御府鹿尾《保健药膳》
  22. 遇仙灸《冯氏锦囊秘录》
  23. 御酱铁雀《保健药膳》
  24. 遇仙丹《仁术便览》
  25. 御米《饮食须知》
  26. 遇仙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7. 御米《得配本草》
  28. 遇仙丹《冯氏锦囊秘录》
  29. 御米壳《本草备要》
  30. 遇寒手热《儒门事亲》
  31. 御米壳《本草求真》

《古今名医汇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