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

《陈氏幼科秘诀》书籍目录

痧疹,腑病也。发独藏肺经,虽是胎毒,多带时行。大抵冬温宜发痧,与发痘相类。痧则变多,比痘尤重,稍感寒或食生冷,疹则隐于肌肤而喘,遂致不救,非若痘症有色可验,有朝数可据也。发必身无毫缝,红肿方为发透,不然而喘作矣。其初发必极热或寒热兼发,形类伤寒,目泪咳嗽,烦躁,鼻流清涕。以火照之,隐隐于皮肤之中;以手扑之,磊磊于肌肉之内。乍隐乍见,随出随没,没而复出,现而复隐。根窠若肿是兼瘾也,皮肤若赤是夹斑也。锦纹明润为顺,紫黑暗惨为逆,若略现复隐,此又逆之甚者也。治宜微汗以疏其气热,清利以泄其邪。鼻衄则热解,肺开窍于鼻也。泄泻毒下,肺与大肠为表里也。所畏干热,不妨咽痛。出太迟宜发表,太密宜解毒。衣被不宜过热,大忌清凉,疹则隐矣。方书用黄芩黄连人参,谬矣。余家治此名称独步,旧用升麻汤当归腻膈,芍药酸寒,皆所不宜。余家世用防风汤

防风汤

防风 荆芥 贝母 鼠粘子 桔梗 枳壳 干葛 地骨皮 川芎 木通花粉

未透用麻黄,色太赤用连翘黄芩,甚则用石膏山栀元参,色白淡用当归,嗽甚用桑白皮杏仁,或加麻黄。始发而嗽,肺气泄也,不治无妨;疹后而嗽,尤宜泄肺。喘甚倍加杏仁、麻黄、苏子,或紫菀马兜铃款冬花,甚则倍生甘草桔梗、鼠粘子。小便涩用黄芩、山栀、木通。余家不拘时候,专主前方,稍加酒以助药性,人尤不知也。或疹时而吐泻大作,发喘或身汗不止而喘,黄 与防风并用。防风泻肺实,得黄 而功益神效也。前此症发一周时,今有十日半月者,必眼红脚底赤,方为发透,不然则为凶症。

出用温和,透用清凉,不易之定论也,亦必尽退方免后患。

痧疹后四危症

其一肌肤壮热,是毒入诸脏,肉消骨立,发枯肤悴,此名痧疳,十难救一。用∶

黄芩 黄连 山栀 龙胆草 芦荟 当归 郁金 干蟾

甚则用银柴胡胡黄连。余家肥儿丸用之颇效,又名芦荟丸

其一咳嗽胸高气喘,是毒留肺经,或不禁酸寒所致。用∶

葶苈 杏仁 天冬 麦冬 石膏 知母 苏子 马兜铃

如面青声嘎不治。

一其走马牙疳,口齿生疮臭烂,若黑色如老酱,画碎无血出,与走入咽喉者不治。

一其痧痢赤白,治如痢法,加防风、连翘。赤痢用扁豆柏叶荆芥穗、樗皮、滑石,又外用芫荽煮酒,苎麻和酒遍身括之。令毛孔开,疹易透也。凡痧不得透,用绵纱煮浓汤,饮之立透。又有一种疑痧,世人不知,儿生月内外,斑驳如疹,而不咳嗽。此是胎中受热,血气热凝,一吃后天乳汁,气冲而血未和,乃有此症。切莫认为痧子,余家遇此,亦移是疹,乃迁就之说也。

凡疹方出已出,俱忌∶猪肉胡桃荸荠橘子,一切生冷之物。

已出后又忌∶鸡、鱼、盐、酸,辛辣。

食鸡令再出,食盐、酸令咳嗽不止,食五辛令生惊。得此诀者,识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陈氏幼科秘诀》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陈氏幼科秘诀》书籍目录
  1. 痧疹《陈氏幼科秘诀》
  2. 痧疹《也是山人医案》
  3. 痧疹发热证治《专治麻痧初编》
  4. 痧疹《存存斋医话稿》
  5. 痧疹概要《儿科要略》
  6. 痧疹《眉寿堂方案选存》
  7. 痧疹今昔不同,治法亦异说《吴医汇讲》
  8. 痧疹《古今名医汇粹》
  9. 痧疹论并治法《专治麻痧初编》
  10. 痧疹《临证指南医案》
  11. 痧疹瘰《临证指南医案》
  12. 痧疹《临证指南医案》
  13. 痧疹门(二)《疡医大全》
  14. 痧疹《止园医话》
  15. 痧疹门(方语)《疡医大全》
  16. 痧胀治犹麻疹论《痧胀玉衡》
  17. 痧疹门(忌)《疡医大全》
  18. 痧胀用药不厌多《痧胀玉衡》
  19. 痧疹门(一)《疡医大全》
  20. 痧胀宜下辨《痧胀玉衡》
  21. 痧疹门主方《疡医大全》
  22. 痧胀凶症《痧胀玉衡》
  23. 痧疹续论《专治麻痧初编》
  24. 痧胀舌胎论《痧胀玉衡》
  25. 痧疹总论《专治麻痧初编》
  26. 痧胀破迷论《痧胀玉衡》
  27. 痧证《医学摘粹》
  28. 痧胀拟似变《六因条辨》
  29. 痧证《医学摘粹》
  30. 痧胀麻疹不同辨《痧胀玉衡》
  31. 痧证分类《儿科要略》

《陈氏幼科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