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真阴论
凡物之死生,本由阳气。顾今人之病阴虚者十常八九,何谓哉?不知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
盖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故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此谓元阳元阴,亦曰真精真气也。欲知所以死生者,须察乎阳,察阳者,察其衰与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须察乎阴,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此保生之要法也。
稽之前辈,殊有不识真阴面目,而立言多矫强者。自河间主火之说行,而丹溪以寒苦为补阴,举世宗之,莫能禁止。揆厥所由,盖以热证明显,人多易见;寒证隐微,人多不知,而且于虚火实火之间,尤为难辨。亦孰知实热为病者,十中不过三四;虚火为病者,十中常见六七。夫实热者,火之盛,元气本无所伤,故可以苦寒折之。然当热去即止,不可过用,过用则必伤元气。虚火者,真阴之亏也,真阴不足,又岂苦劣难堪之物,所能填补?矧沉寒之性,绝无生意,非惟不能补阴,抑且善败真火。第阴性柔缓,因循玩用,暗损寿元,勿之觉耳。故有老人亦喜凉者,正以元阳本足,故能受寒,非寒凉寿之也。
余请详言真阴之象、真阴之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以悉其义。
所谓真阴之象者,阳以阴为根也。经曰∶五脏者,主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非以精为真阴乎?又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非以形为真阴乎?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真阴之伤与不伤,此真阴之象,不可不察也。
所谓真阴之藏者,凡五脏五液,各有所主,经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液皆归乎精,而五精皆统乎肾。肾有精室,是曰命门,为天一所居,即真阴之腑。精藏于此,精即真阴之水也;气化于此,气即阴中之火也。命门居两肾之中,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欲治真阴而舍命门,非其治也。此真阴之藏,不可不察也。
所谓阴之用者,凡水火之功,不可缺一。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以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十二脏之阴阳,皆赖资之以为治。此皆真阴之用,不可不察也。
所谓真阴之病者,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皆因不足。即如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也;阳胜以标者,原非阳盛,以命门之水亏也。水亏则阴虚之病叠出,火衰则阳虚之证迭生,如戴阳者面赤如朱,格阳者外热如火。或口渴咽焦,引水以自救;或躁扰狂越,欲卧于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溺浆如汁;或吐血衄血;或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风螈 ,以精血之败伤。
凡此之类,有属无根之焰,有因火不归原,是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水也。又如火亏于下,或为神气之昏沉,或为动履之困倦。其有头目眩晕而七窍偏废者,有咽喉哽咽而呕恶气短者,此皆上焦之阳虚也;有饮食不化而吞酸反胃者,有痞满隔塞而水泛为痰者,皆中焦之阳虚也;有清浊不分而肠鸣滑泄者,有阳痿精寒而脐腹多痛者,皆下焦之阳虚也。又或畏寒洒洒者,以火脏之阳虚,不能御寒也;或肌肉膨胀者,以土脏之阳虚,不能制水也;或拘挛痛痹者,以木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或寒嗽虚喘,身凉自汗者,以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或遗精血泄;二便失禁,腰骨如折,骨痛之极者,以水脏之阳虚,精髓内竭也。凡此之类,皆阳不足以胜阴,病在阴中之火也。王太仆曰∶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无水无火,皆在命门。故曰阴虚之病,不可不察也。
所谓真阴之治者,凡乱有所由起,病有所由生,故治病必当求其本。盖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阴之谓也。王太仆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惟薛立斋独得其妙,而常用仲景八味丸、钱氏六味丸,即益火、壮水之剂也。寒邪中人,本属表症,而汗液之化,必由乎阴;中风为病,身多偏枯,而筋脉之败,必由乎阴。虚劳生火,非壮水何以救其燎原;泻利亡阴。非补肾何以因其门户?臌胀由乎水邪,主水须求水脏;关格本乎阴虚。欲强阴舍阴不可。此数者,乃疾病中最大纲领,明者觉之,可因斯而三反矣。

- 张景岳真阴论《古今名医汇粹》
- 张景岳虚损论(二则)《古今名医汇粹》
- 张净宇发热腹痛泄泻呕吐《孙文垣医案》
- 张景岳命门后论《古今名医汇粹》
- 张镜《中医词典》
- 张景岳脉神章《古今名医汇粹》
- 张俊英《中医词典》
- 张景岳论东垣脾胃论《古今名医汇粹》
- 张口抬肩《中医词典》
- 张景岳急智解危难《趣味中医》
- 张来《中医词典》
- 张景岳分发脏腑《医学实在易》
- 张兰阜《中医词典》
- 张景岳大宝论《古今名医汇粹》
- 张力性尿失禁《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张景岳传《质疑录》
- 张力性气胸《胸外科学》
- 张近川胃脘痛《孙文垣医案》
- 张丽川咳嗽多痰粪门发《孙文垣医案》
- 张介宾《中医词典》
- 张廉《中医词典》
- 张洁古芍药汤《知医必辨》
- 张璐《中医词典》
- 张节《中医词典》
- 张銮《中医词典》
- 张骥《中医词典》
- 张梦庐《冷庐医话》
- 张机序《伤寒杂病论》
- 张目谵语《医法圆通》
- 张涣《中医词典》
- 张宁浩《中医词典》
《古今名医汇粹》
- 作者:罗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 序
- 卷一论集
- 卷二脉要集
- 卷二诸家脉论附
- 卷三病能集一(杂证九门)
- 卷四病能集二(杂证十一门)
- 卷五病能集三(杂证十三门)
- 卷六病能集四(杂证十门)
- 卷七病能集五(杂证十门)
- 卷七辑选薛立斋各证医案四十六条
- 脾胃亏损吞酸嗳腐证
- 脾胃亏损停食痢疾等证
- 脾胃亏损疟疾寒热等证
- 脾胃亏损心腹作痛等证
- 脾胃亏损暑湿所伤等证
- 肝脾亏损头目耳鼻等证
- 脾肺亏损咳嗽痰喘等证
- 脾肺肾亏损小便自遗淋涩等证
- 脾肺肾亏损遗精吐血便血等证
- 脾肺肾亏损大便秘结等证
- 脾胃亏损小便不利肚腹膨胀等证
- 脾肾亏损头眩痰气等证
- 脾肾亏损停食泄泻等证
- 脾肾虚寒阳气脱陷等证
- 肝肾亏损血燥结核等证
- 肾虚火不归经发热等证
- 元气亏损内伤外感等证
- 卷八病能集六(妇人治例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