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
外感病(多见发热)辨证方法之一。六经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六种证候分类名称。又称为“六经病”。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的,称为“太阳病”。当病邪向内发展,由表寒证转变为里热证,出现身热,不恶寒反恶热的,称为“阳明病”。若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而且有口苦、咽干等症状的,称为“少阳病”。以上三种类型称为“三阳病”。三阳病的性质属阳、属热。病邪向内发展的另一种病理转变是走由阳证、热证转变为阴证、寒证,出现腹满、呕吐、泄泻的,称为“太阴病”。出现神倦、脉微细、恶寒肢冷的,称为“少阴病”。病情比较複杂,寒热交错出现的,称为“厥阴病”。以上各类型称为“三阴病”。三阴病的性质属阴、属寒。故一般不发热。六经病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六经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它又是外感热病过程某个阶段呈现的综合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病。六经中彼此有一定的有机联系,故发病可以“合病”、“并病”,也可以互相转变。六经辨证的主要目的在于分辨各经的主证和热型,但对於热性病的辨证还有它的局限性,应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才较全面。

- 六经辨证《中医名词词典》
- 六经辨渴《思考中医》
- 六经辩证《中医诊断学》
- 六经痹疝《类经》
- 六经标本《中医词典》
- 六经本脉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六经病《中医词典》
- 六经本病《伤寒指掌》
- 六经病的传变《中医诊断学》
- 六经《丹溪手镜》
- 六经病解《类经》
- 六经《中医词典》
- 六经病证的分类《中医诊断学》
- 六经《中医名词词典》
- 六经传足传手经则愈《此事难知》
- 六筋《中医词典》
- 六经定法贯解《医理真传》
- 六筋《针灸大成》
- 六经独至病脉分治《类经》
- 六戒《中医词典》
- 六经方余论《伤寒附翼》
- 六结意《中医词典》
- 六经分篇《伤寒悬解》
- 六节脏象论篇《疡医大全》
- 六经见证加药《医学集成》
- 六节脏象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 六经解《伤寒说意》
- 六节脏象论《素问悬解》
- 六经禁例《医述》
- 六节五制生五论《内经博议》
- 六经厥《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