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

《本草乘雅半偈》书籍目录

(本经中品)

母姜作种,子姜顿长,母姜便宜,取出即子母更相生长之意。白净结实具金之色与形,乃能存金之味,尽金之用。

点火成金,金复归火,循环之理,非拟议所到。

尽金之性,所以全火之用,乃能备暖热之火体,以火缘物以显用,因用以见体故也。游溢水谷,正疆界所司之事。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生者尤良。久服主臭

【核】曰∶出汉、温、池州,江西、浙江诸处。宜原隰沙地。四月种种,五月生苗,如嫩芦,而叶稍阔,两两相对,恶湿洳,而畏日,故秋热则无姜。设一茎稍霉,则根病矣。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一种可生百指,皆分歧而上,即宜取出种姜,否则子母俱败。

秋分采芽,柔嫩可口;霜后,则老而多筋,干之,即曰干生姜干姜者,即所取姜种,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漂浸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入瓷缸中,覆酿三日乃成,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人呼为白姜,入药则宜炮用。

先人云∶辛温夏长,色相微红,具火大之力。通心王之令,若降下之阴不及,酝藉之德稍逊者,所当避忌。又云∶血病有二阳乘阴而血溢者,其治在阳,以寒待之。阴乘阳而血溢者,其治在阴,以温待之。

【 】曰∶姜,疆也,界也。如营卫气血,阴阳表里,逾越疆界者,能使之各各旋归,有如捍御外侮之侵犯边疆者。味辛气温,宣发生阳之气,充益火大之源,以消阴翳冷气,寒酸木僵,设火毒炽盛,岂堪僭服。故治胸满咳逆之因肺气浮越;血衄妄行之因阴气乘阳;尝自汗出之因营弱卫强;风湿成痹之因气不宣通,肠 下痢之因脾胃虚寒,致水谷失于游溢。

生(金曰从革,从革作辛。姜以辛胜,禀庚辛之味独专。新秋前后,三庚曰三伏,正所以缓火刑也。秋热,则烁金殆甚,金且难于从革,从革更难作辛矣。故秋热则无姜,姜之畏日,亦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乘雅半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乘雅半偈》书籍目录
  1. 干姜《本草乘雅半偈》
  2. 干姜《药征》
  3. 干姜(炮姜)《本草新编》
  4. 干姜《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5. 干姜、黑姜《本草备要》
  6. 干姜《药鉴》
  7. 干姜茶《茶饮保健》
  8. 干姜《药性切用》
  9. 干姜柴胡汤《妇人大全良方》
  10. 干姜《本草撮要》
  11. 干姜车前子饮《保健药膳》
  12. 干姜《本草害利》
  13. 干姜大黄茶《茶饮保健》
  14. 干姜《本草害利》
  15. 干姜附子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6. 干姜《本草择要纲目》
  17. 干姜附子汤《备急千金要方》
  18. 干姜《本草分经》
  19. 干姜附子汤《医宗金鉴》
  20. 干姜《本草分经》
  21. 干姜附子汤《删补名医方论》
  22. 干姜《名医别录》
  23. 干姜附子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4. 干姜《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5. 干姜附子汤《伤寒寻源》
  26. 干姜《本草经解》
  27. 干姜附子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28. 干姜《本草经解》
  29. 干姜附子汤《瘴疟指南》
  30. 干姜《本草便读》
  31. 干姜附子汤《伤寒括要》

《本草乘雅半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