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本病
按伤寒断无日传一经之理.仲景既无明文.其说始于误解经义.素问热论篇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背强.二日阳明受之.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三日少阳受之.故胸胁痛而耳聋.此言三阳受邪发病之期.有浅深先后之次序.非谓传经之日期也.故下文云.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此言病之向愈.大约以七日为期.以七日始行尽本经也.故太阳病至七日始衰.而头痛少愈.则六日内只在本经.非传至厥阴明矣.注疏者.以六日为传经已尽.以七日巨阳病衰为再传经释之.致后人皆以日传一经为常例.不知六气之伤人无常.或入于阳.或入于阴.灵枢云.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以此可知三阳各自受邪.非必从太阳传入也.则太阳受病一日发.阳明受病二日发.其义显然.故伤寒非必始太阳而终厥阴.亦非一经止病一日.亦非一经独病相传.大抵今之伤寒.无不兼经而病.即古人所称合病并病之症.后学不解此旨.而欲拘拘于六经传次.印证今病.宜无一症合其式矣.兹将六经古法述于前.新法续于后.其各经兼并之症.列于六经正病之下.庶临症者得其把握焉.

- 六经本病《伤寒指掌》
- 六经《丹溪手镜》
- 六经本脉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六经《中医词典》
- 六经痹疝《类经》
- 六经《中医名词词典》
- 六经辨渴《思考中医》
- 六筋《中医词典》
- 六经辨证《中医名词词典》
- 六筋《针灸大成》
- 六经辩证《中医诊断学》
- 六戒《中医词典》
- 六经标本《中医词典》
- 六结意《中医词典》
- 六经病《中医词典》
- 六节脏象论篇《疡医大全》
- 六经病的传变《中医诊断学》
- 六节脏象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 六经病解《类经》
- 六节脏象论《素问悬解》
- 六经病证的分类《中医诊断学》
- 六节五制生五论《内经博议》
- 六经传足传手经则愈《此事难知》
- 六节藏象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六经定法贯解《医理真传》
- 六节藏象论《普济方·针灸》
- 六经独至病脉分治《类经》
- 六节《中医词典》
- 六经方余论《伤寒附翼》
- 六甲旬游胎杀《妇人大全良方》
- 六经分篇《伤寒悬解》
《伤寒指掌》
- 作者:吴坤安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花序
- 自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伤寒变症
- 衄血(新法)
- 吐血(新法)
- 蓄血(述古)
- 热入血室(附)
- 痞(述古注释参来苏集)
- 痞满(新法叶案)
- 结胸(述古)
- 下利(述古)
- 下利(新法)
- 小便(附)
- 疹
- 发黄(述古)
- 痉(合参)
- 发狂(合参准绳金鉴)
- 霹雳汤
- 烦躁
- 停饮(述古)
- 心下悸(述古)
- 呕吐(新法兼参叶案)
- 吐蛔
- 噫嗳(述古)
- 呃逆(新法兼参叶案)
- 喘(新法合参景岳金鉴叶案)
- 奔豚述古
- 动气(新法参景岳全书)
- 战振栗(合参准绳金鉴)
- 筋惕肉(参准绳)
- 循衣摸床撮空
- 不便不食不便能食
- 百合狐惑阳毒阴毒
- 卷四伤寒类症
- 卷四瘟疫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