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阳明新法

《伤寒指掌》书籍目录

江苏闽浙.天气温暖.地势卑湿.乃天下湿热之区.阳明气盛血热.容纳水谷.亦人身湿热之薮.若感风温风热之邪.病都不由太阳而入阳明者.(口鼻吸入)或从太阳而即入阳明者.(皮毛传入)阳明内热之邪.与外邪风热相搏.凝滞成毒.每多发 发疹.若不辨明热与寒邪之异.概用太阳经药发表.汗不得出. 不得透.温热内燔.烁干胃中津液.而成坏症.

死者多矣.用将阳明热病诸条胪列于后.惟在临症者之圆机焉.

凡遇发热身痛.口渴唇燥.或初起微寒.即发热不已.舌苔中黄边白.或黄燥如刺.

脉来洪滑.此阳明内热.为外感新邪引动而发也.宜犀角连翘牛蒡薄荷黄芩葛根防风木通之类.清解之.

若见烦闷呕恶.足冷耳聋.脉沉伏.或浮躁者.此 疹欲透也.亦用此方透 解毒.渴而干呕者.加芦根一握.如遇脉象沉郁.不可认为寒.此必 透不快也.如关上见伏脉.此必热毒凝滞. 不得出也.若右关脉伏.而兼胸痛气急.或咳者.此必有伏痰也.又当以治痰为主.总以舌苔黄燥为实热之凭.

勿以脉象沉迟为虚寒之验也.阳明以胃实为病.故大便不通.然热邪外无出路.每每下逼大肠.而下黄黑稠粘之粪.下时肛门必有热气.此因外不得解.而邪从下泄.虽通仍作不通论.勿止之.或从下泄之后.反能得汗而解.即不能得汗.亦只清火解毒.兼养阴液.其邪自能渐解身凉.或从养阴之后.阴液外溢.反得大汗而解.或有热毒内结. 疹不得外透.反从下泄之后. 疹始出.或用透发不应.只用清火解毒. 疹反透.

此皆热毒内结使然.(以舌苔黄燥者论阳明内热引发)

邵评∶伤寒与温热.本自不同.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温热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乃为无湿.

斯不可再攻耳.惟热毒总以舌苔黄燥为凭.若新邪外触内发.伏邪重而新邪轻.势所必然.

如 疹已透.只宜清解毒火.微兼养阴.柴葛升提之品.俱不可投.宜连翘赤芍元参花粉知母黄芩银花鲜生地人中黄之类. 毒自化矣.

邵评∶余毒未清.禁用升提.

若见舌绛如朱.目赤如火.口燥唇裂.汗出津津.此阳明血热.邪从内发.已遍三焦.

即阳明热病也.切忌风药升散.宜凉膈散.去芒硝大黄.加石膏牛蒡赤芍、鲜生地牡丹皮主之.大便秘者.去硝留黄.(阳明血分热病)

邵评∶阳明血分热病.忌用升提.

若见发热自汗.舌自如刺.或黄燥口渴.不恶寒.反恶热.此阳明气分之热.宜栀子豉汤.加连翘、黄芩、淡竹叶芦根之类清之.(阳明气分热病)

邵评∶此阳明气分热病正治法.

化 解毒之后.或汗解之后.尚有余热未退.大便虽闭.腹中调和者.只宜养阴退阳.甘露饮加减妙.阴液复.余邪自退.大便自通矣.

有身热已退.独额热未除者.此胃中有余邪也.宜清疏阳明.如连翘、黄芩、生楂、麦芽枳壳、金斛之类.如已身凉.独腹热未退.此脾家有火也.加生白芍清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指掌》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指掌》书籍目录
  1. 阳明新法《伤寒指掌》
  2. 阳明下篇《伤寒恒论》
  3. 阳明虚证 阳明入太阴去路《伤寒悬解》
  4. 阳明问答一《伤寒寻源》
  5. 阳明虚证提纲 阳明五十一《伤寒悬解》
  6. 阳明问答五《伤寒寻源》
  7. 阳明蓄血《中医词典》
  8. 阳明问答四《伤寒寻源》
  9. 阳明瘀血抵当证一 阳明四十七《伤寒悬解》
  10. 阳明问答三《伤寒寻源》
  11. 阳明与少阳合病《中医名词词典》
  12. 阳明问答七《伤寒寻源》
  13. 阳明欲剧时相《思考中医》
  14. 阳明问答六《伤寒寻源》
  15. 阳明燥金《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6. 阳明问答二《伤寒寻源》
  17. 阳明燥金《四圣心源》
  18. 阳明胃腑寒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9. 阳明燥金《医学摘粹》
  20. 阳明胃腑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1. 阳明战汗《经方实验录》
  22. 阳明胃腑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3. 阳明证《伤寒总病论》
  24. 阳明为阖《中医词典》
  25. 阳明证《此事难知》
  26. 阳明外证一 阳明三《伤寒悬解》
  27. 阳明证高热痿蹙《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8. 阳明外证五 阳明七《伤寒悬解》
  29. 阳明证臌胀《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30. 阳明外证四 阳明六《伤寒悬解》
  31. 阳明证呕吐(食管癌待查)《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伤寒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