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本病述古

《伤寒指掌》书籍目录

腹满腹痛.发黄.吐利.

太阴湿土所主.仲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等症.为太阴病.乃湿土自病.非阳经注入之症也.其脉必沉而细.无论外受寒邪.内伤生冷.总以温中散寒为主.理中汤主之.

邵评∶太阴受邪有二端.一因外受风寒.一因内伤冷食.与他经不同也.自受寒邪.治宜温中.

若太阴中风.其脉尺寸俱浮.其症四肢烦疼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其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也.

太阴腹满而痛.自利不渴者.因于寒.咽干而渴者.因于热.因于寒.湿土自病.宜理中温之.因于热.

病必关于阳明.或暴烦下利.或发黄便硬.此脾家热.即属胃家之热.为转属阳明之症.宜从阳明治.

邵评∶同是满痛自利.着眼渴与不渴.不渴自受寒邪.故宜温.渴是阳经热邪传入太阴.脾胃相连.

故病关阳明.太阴热邪转属胃腑.故可从阳明治.此太阴满痛自利.以渴不渴辨寒热.最为要诀.

伤寒脉浮而缓.身不发热.手足自温者.太阴也.太阴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盖寒湿伤于肌肉.不能外越皮肤.故发黄.若小便利.则湿气下输膀胱.便不发黄.设小水不利.

当用五苓散利之.若寒湿伤于太阴之表.可从小便而出.若湿热伤于太阴之里.又当从大便而出.故至七八日.暴烦下利.虽日十余行.不必治之.以脾家实.所积腐秽.行尽自止矣.盖不须温.亦不须下也.

邵评∶太阴热邪暴烦.是里阳陡发.下利虽多.正是脾家秽积之去路.去尽则自止.此条是太阴湿热.

故脉浮缓.治当利小便.若七八日暴烦下利.有阳气来复.脾家所有积秽.下尽自止.不须用温与下也.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四逆辈.

邵评∶太阴自受寒邪.气机下注.故有下利之兆.自利因于寒湿.故不渴.治当温脏祛寒.

恶寒脉微而复利.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邵评∶恶寒而脉微下利.阳虚而阴胜也.此为阴寒下利.用四逆汤温里.人参补虚.最为精当.

下利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脾气虚.而邪气盛故也.

太阴腹满时痛.误下之.胸下结硬.而成寒实结胸.无热症者.与三白小陷胸汤.病在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如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三白小陷胸汤三物白散

邵评∶腹满时痛.太阴寒邪.误与寒药下之.寒邪与寒药相结.成寒实结胸.与热实结胸不同.

故用温通一法.无热症者.不四肢烦疼也.

若太阳误下.续得自利.脉弱腹满而痛.此太阳之热邪.陷于太阴之里也.腹满时痛为虚.宜桂枝加芍药汤.腹满大痛为实.宜桂枝加大黄汤.然脉弱.则胃气亦弱.故云.设当用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邵评∶下利为太阴本症.自利因脾实.秽尽则愈.自利因脏寒者.四逆辈温之.此自利因太阳误下.

而邪入太阴.则腹满时痛.当加芍药.大实痛者.当加大黄矣.然下后脉弱.则胃气亦弱.当小其制而减用之.虽然.下利腹痛.热邪为患.故用芍药.若阴寒腹痛.非芍药所宜.仲景与大黄并提.勿得轻视.

若误下太阳.热邪陷入太阴.是阳经注入之症.分虚实治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指掌》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指掌》书籍目录
  1. 太阴本病述古《伤寒指掌》
  2. 太阴〔全〕篇《伤寒恒论》
  3. 太阴本义《思考中医》
  4. 太阴《医学三字经》
  5. 太阴病《中医名词词典》
  6. 太阴《时方妙用》
  7. 太阴病《医学纲目》
  8. 太阴《中医词典》
  9. 太阴病纲要《思考中医》
  10. 太阴《中医名词词典》
  11. 太阴病桂枝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12. 太乙追命丸《备急千金要方》
  13. 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14. 太乙种子丸《奇方类编》
  15. 太阴病机《思考中医》
  16. 太乙余粮《神农本草经》
  17. 太阴病解《伤寒法祖》
  18. 太乙玄精石《得配本草》
  19. 太阴病时相《思考中医》
  20. 太乙天符《脉诀汇辨》
  21. 太阴病提纲《思考中医》
  22. 太乙天符《中医词典》
  23. 太阴病提纲及意义《医学衷中参西录》
  24. 太乙神针正面背面穴道诗《灸法秘传》
  25. 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26. 太乙神针《中医词典》
  27. 太阴病愈期一条《伤寒贯珠集》
  28. 太乙神明陷冰丸《备急千金要方》
  29. 太阴病状《千金翼方》
  30. 太乙神精丹《备急千金要方》
  31. 太阴藏义《思考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