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辨胎

《沈氏女科辑要》书籍目录

《素问》云∶妇人足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沈尧封曰∶足少阴,肾脉也。动者,如豆厥厥动摇也。王太仆作手少阴。手少阴脉应在掌后锐骨之端陷者中,直对小指,非太渊脉也,必有所据。全元起作足少阴,候在尺中。经云,尺里以候腹中。胎在腹中,当应在尺,此为近理。

《素问》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沈尧封曰∶王注∶阴,尺中也;搏,谓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迥别,则有孕之兆也。

《素问》云∶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难经》曰∶女子以肾系胞。三部脉浮沉正等,按之不绝者,有妊也。

沈尧封曰∶叔和云∶妇人三部脉浮沉正等,以手按之不绝者,孕子也。妊脉初时寸微,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脉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此即阴搏阳别之义∶言尺脉滑数,寸脉微小,尺与寸脉别者,孕子也。

王叔和曰∶妊脉四月,其脉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为生二子。

又曰∶左尺偏大为男;右尺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即阴搏之意。尺脉实大,与寸迥别,但分男左女右也。

又曰∶左脉沉实为男,右脉浮大为女。

楼全善曰∶按丹溪云∶男受胎在左子官;女受胎在右子宫。推之于脉,其义亦然。如胎在左,则气血护胎,必盛于左,故脉左疾为男、左大为男也;胎在右,则气血护胎,必盛于右,故脉右疾为女、右大为女也。亦犹经文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言胎必在身半之下,气血护胎,必盛于下,故阴尺鼓搏,与阳寸迥别也。

《千金》云∶令妊妇面南行,从背后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又女腹如箕,以女胎背母,足膝抵腹,下大上小,故如箕。男腹如釜,以男胎向母,背脊抵腹,其形正圆,故如釜也。

沈尧封曰∶《内经》妊娠数条,惟阴搏阳别,尤为妙谛。《素问》诊法,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气血聚于上,则寸脉盛;气血聚于下,则尺脉盛∶其势然也。试之疮疡,无不验者;况胎在腹中,气血大聚,岂反无征验之理。胎系于肾,在身半以下,故见于尺部。但人脉体不同,有本大者,有本小者,即怀妊时,有见动脉者,有不见动脉者,然尺中或疾或数,总与寸脉迥然有别。细审自得,即左右男女亦然。

受胎时偏左成男,气血聚于左则左重,故呼之则左顾便,脉必形于左尺;受胎时偏右成女,气血聚于右则右重,呼之则右顾便,脉必形于右尺。此一定之理也。至若丹溪男受胎于左子宫,女受胎于右子宫,此是语病,犹言偏于子宫之左,偏于子宫之右耳!原非有二子宫也。

王孟英按∶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余自髫年即专究于此,三十年来,见闻多矣。有甫受孕而脉即显呈于指下者;有半月一月后而见于脉者;有二三月而见于脉者;有始见孕脉,而五六月之后反不见孕脉者;有始终不见于脉者;有受孕后反见弦涩细数之象者;甚有两脉反沉伏难寻者。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未尝阅历者,何足以语此。惟今春与杨素园大令谈之,极蒙折服,殆深尝此中甘苦也。忆辛丑秋,诊周光远令正之脉,右寸关忽见弦大滑疾,上溢鱼际之象,平昔之脉,未尝见此,颇为骇然,及询起居,诸无所苦,惟汛愆半月耳!余曰∶妊也,并可必其为男。继而其父孙际初闻之,诊乃女脉,曰∶妊则或然,恐为女孕。余曰∶肺象乎天,今右寸脉最弦滑、且见上溢之象,岂非本乎天者亲上耶?孙曰∶此虽君子创解,然极有理,究不知瓜红何似耳?迨壬寅夏,果举一男。聊附一端,以为凿凿谈脉者鉴。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沈氏女科辑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沈氏女科辑要》书籍目录
  1. 辨胎《沈氏女科辑要》
  2. 辨数脉所统有二《诊脉三十二辨》
  3. 辨胎毒发丹《幼科铁镜》
  4. 辨术者太素脉论《一得集》
  5. 辨胎歌《女科秘旨》
  6. 辨黍《类经图翼》
  7. 辨胎寒《幼科铁镜》
  8. 辨寿夭肥瘦勇怯忍痛不忍痛胜毒不胜毒形状篇《形色外诊简摩》
  9. 辨胎黄《幼科铁镜》
  10. 辨手丫发合谷疽论《疡科心得集》
  11. 辨胎火胎毒及猴狲疳论《疡科心得集》
  12. 辨手心手背《内外伤辨》
  13. 辨胎惊胎风《幼科铁镜》
  14. 辨手腕痈兑疽论《疡科心得集》
  15. 辨胎脉《察病指南》
  16. 辨手太阴本病症治《白喉条辨》
  17. 辨胎脉《医效秘传》
  18. 辨手少阴标病《白喉条辨》
  19. 辨胎热《幼科铁镜》
  20. 辨手少阳标病《白喉条辨》
  21. 辨胎孕男女法《中医词典》
  22. 辨手发背手心毒托盘疔论《疡科心得集》
  2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伤寒论》
  24. 辨释《思考中医》
  2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伤寒杂病论》
  26. 辨似损非损《虚损启微》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医宗金鉴》
  28. 辨似《广瘟疫论》
  29.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杂病论》
  30. 辨实热《保幼新编》
  3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论》

《沈氏女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