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暑中暑中热辨误
尝考仲景《金柜》,有中喝而无中暑,后贤诸书有中暑而无中喝。或以中暑即伤暑;或以中喝即中热,或以伤暑即伤寒;议论纷纷,终无实指。赖张洁古出而云:静而得之谓伤暑,动而得之谓中暑。此二语颇为中窍。但于动静之间,虽如指掌,而中、伤之义,尚末缕析,犹恐难启后蒙。盖冬令风寒,原有中、伤之异,而夏间暑热,岂无伤,中之分?夫寒有伤寒、中寒之路,大凡伤于阳经在表,则为伤寒;中于阴经在里,则为中寒。冬令如斯,夏间果无待言矣。凡人于盛暑之时·纳凉广厦,避暑深阴,阳为阴遏,腠理闭塞,俄而无汗,头痛身疼 恶寒发热,胸闷呕恶,此即静而得之为伤暑也。更有暑热相逼,好食生冷,不禁房欲,遂致肾阳内歉,腠理不密,寒凉暑湿,乘虚直入,顷刻胸腹闷痛,肢逆汗冷,吐泻交作,此无论动静,而即为中暑也。若此则冬有伤寒,即夏有伤暑;冬有中寒,即夏有中暑也明矣。至于夏暑炎蒸,赤日傍午,或躬视荒野,或力竭常涂,元气既虚,曝烈复逼,登时昏倒,人事不知,此即动而得之为中热也明矣。盖暑症之来路有三,而治暑之例法非一。若由此而扩充之,庶读书乏间津之叹,而临症无歧路之迷。予所以不揣谫陋,将伤暑、中暑、中热列为条辨,以便逐一参考。至于错综融会,运用之妙,存乎其人也。

- 论伤暑中暑中热辨误《六因条辨》
- 论伤寒正治逆治反攻寒热辩《伤寒六书》
- 论伤丈夫头痛《济阴纲目》
- 论伤寒杂证《医学入门》
- 论上下不宁《华佗神方》
- 论伤寒有证见之必死法《伤寒六书》
- 论舌之部位及其所属《重订囊秘喉书》
- 论伤寒用药法则《伤寒六书》
- 论身痛《冯氏锦囊秘录》
- 论伤寒以真气为主《伤寒发微论》
- 论神灯照法《疡医大全》
- 论伤寒阳证下早成结胸阴证下早成痞气《质疑录》
- 论神妙拔根法《疡医大全》
- 论伤寒须早治《伤寒发微论》
- 论神仙追毒丸《外科理例》
- 论伤寒无阴证《质疑录》
-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伤寒无补法《质疑录》
- 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伤寒无斑疹《疫疹一得》
- 论肾泄《类证治裁》
- 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肾脏风疮《外科枢要》
- 论伤寒太阳经再传《质疑录》
- 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伤寒受邪不独太阳经《冯氏锦囊秘录》
- 论升麻柴胡《药鉴》
- 论伤寒受病不独足六经《冯氏锦囊秘录》
- 论升麻柴胡槟榔木香四味同用功效《药鉴》
- 论伤寒慎用圆子药《伤寒发微论》
- 论生成《华佗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