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无补法
伤寒千态万状,只虚实二字尽之。一实一虚,则邪正相为胜负,正胜则愈,邪胜则死。若正气实者,即感大邪,其病亦轻;正气虚者,即感微邪,其病亦甚。故凡气实而病者,但去其邪,攻之无难,所可虑者,惟伤寒挟虚为难耳!最可恨者,有曰“伤寒无补法”,惑乱人心,莫此为甚。独不观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脉症之虚寒者一百有余;定一百十三方,用参者三十,用桂、附者五十余。孰谓伤寒无补法耶?矧今人患挟虚伤寒者,十尝六七,传诵“伤寒无补法”者,十之八九,虚而不补,且复攻之,不可胜纪。故力辨之,欲以救时弊,非好补也。即如表邪不解,屡散之而汗不出者,中虚无力,阴气不能达也。不知汗生于阴,补阴最能发汗。又如身热不退,屡清之而热犹炽者,阴不足也。人知惟寒可以去热,不知滋阴方能降火也。又如正气不足,邪气有余,正不胜邪,病必不解,但实中气,使正气内强,逼邪外出,荣卫渐平。此不散表而表自解,不攻邪而邪自退。今人不识虚实,见发热胸闷不退,动手便攻,邪气未去,而正气因攻先败。此皆守“伤寒无补法”一言误之也。

- 论伤寒无补法《质疑录》
- 论伤寒无斑疹《疫疹一得》
- 论伤寒无阴证《质疑录》
- 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伤寒须早治《伤寒发微论》
- 论伤寒太阳经再传《质疑录》
- 论伤寒阳证下早成结胸阴证下早成痞气《质疑录》
- 论伤寒受邪不独太阳经《冯氏锦囊秘录》
- 论伤寒以真气为主《伤寒发微论》
- 论伤寒受病不独足六经《冯氏锦囊秘录》
- 论伤寒用药法则《伤寒六书》
- 论伤寒慎用圆子药《伤寒发微论》
- 论伤寒有证见之必死法《伤寒六书》
- 论伤寒少阴病发热而反用药不同《伤寒六书》
- 论伤寒杂证《医学入门》
- 论伤寒日数病源并方二十一首《外台秘要》
- 论伤寒正治逆治反攻寒热辩《伤寒六书》
-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伤寒发微论》
- 论伤暑中暑中热辨误《六因条辨》
- 论伤寒痞症《冯氏锦囊秘录》
- 论伤丈夫头痛《济阴纲目》
- 论伤寒难拘日数辩《伤寒六书》
- 论上下不宁《华佗神方》
- 论伤寒六经变正法《伤寒六书》
- 论舌之部位及其所属《重订囊秘喉书》
- 论伤寒两感《伤寒六书》
- 论身痛《冯氏锦囊秘录》
- 论伤寒可下不可下《冯氏锦囊秘录》
- 论神灯照法《疡医大全》
- 论伤寒见证识病法《伤寒六书》
- 论神妙拔根法《疡医大全》
《质疑录》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张景岳传
- 综概
- 论伤寒无补法
- 论真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
- 论中风半身不遂在左属血在右属气
- 论肝无补法
- 论见血无寒
- 论无痰不作眩
- 论无痰不作疟
- 论诸痛不宜补气
- 论关格是脉而非症
- 论疝不当专属肝经病
- 论疝与肾经绝无相干
- 论三消有寒不专主火
- 论阳常有余
- 论气有余即是火
- 论《原病式》病机十九条
- 论怪病多属痰
- 论右肾为命门
- 论痢不专属湿热
- 论痢有寒热不当以赤白分气血
- 论痢无止法
- 论赤痢自小肠来
- 论三日疟分子午卯酉日
- 论静而得之曰中暑
- 论小便不通用隔三之法
- 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
- 论痰病类伤寒香港脚类伤寒
-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 论伤寒太阳经再传
- 论相火为元气之贼
- 论阴火为心乘土位
- 论子宫之胞与溲胞不同
- 论治病不出气血痰郁
- 论心肺远血肾肝近血
- 论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 论天癸非精血
- 论命门之火不可偏诊于右尺
- 论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
- 论三焦有几
- 论苦寒补阴之误
- 论伤寒阳证下早成结胸阴证下早成痞气
-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 论肺热还伤肺
- 论伤寒无阴证
- 论泻南补北不可以治痿取阳明
- 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之误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