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伤风条辨七条

《六因条辨》书籍目录

伤风条辨第一

伤风头痛恶寒鼻塞声重,嚏涕无汗,此暴感寒疫。宜用苏叶白芷前胡桑皮桔梗薄荷橘红枳壳等味,苦辛温解也。

风必兼寒,先伤乎肺,肺脏空虚,形如愚盘,风寒蚀之,则清肃不行,而气不宣化,故鼻塞声重。其头痛恶寒无汗者,以太阴为肺之外卫。暴感之状,虽与伤寒相同,但始终在肺,并无传变为异。故《内经》所谓,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也。初起宜苏叶、白芷薄荷前胡辛以泄其卫,桑皮、橘红、积壳、桔梗苦以降其逆。正(内经)所谓:肺苦气上逆,即食苦以泄之也。

伤风条辨第二

伤风汗出,头痛已减,犹然鼻塞声重,咳嗽多痰,此寒邪袭肺。宜用苏梗、前胡、杏仁、象贝、桑皮、地骨皮橘皮枇杷叶等味,宣肺透邪也。

此风邪已散,寒气犹留,若非疏散,恐生他患。故以苏梗,前胡、杏仁降气,桑皮、地骨泄肺,橘皮、象贝消痰,枇杷叶清气,是邪在上焦,药用轻浮,恰到肺位也宜矣。

伤风条辨第三

伤风鼻气重浊,喘逆痰嘶,胸肋板痛,此寒与饮结,内阻肺络。宜用苏子、前胡、桑皮、杏仁、橘红、半夏茯苓旋复花枇杷叶等味,降气撤饮也。

鼻塞重浊,肺失清肃,喘咳胸板,宿饮内结。夫饮为阴邪,因寒则动,内阻肺络,外袭皮毛,茍非内撤饮邪,外疏风寒,则何可两解!故宜苏子、前胡、桑皮、杏仁开肺降逆,法半夏茯苓旋复花、橘红涤饮和胃,俾肺气开而寒饮化,则病渐解也。

伤风条辨第四

伤风鼻塞声重,头痛目疼,鼻流秽水,此风邪入脑。宜用辛夷散加杏仁、桑皮、苦丁茶等味,清肺泄热也。

肺悬上焦,气禀清肃,为五脏之长,相傅之官,治节出焉。风为阳邪,性亦轻虚,专伤上焦。(内经)所谓清邪中上也。盖邪既中上,必先入肺,肺被邪侵,则熏蒸化火,上乘入脑,消烁脑脂,从鼻而下,化为秽涕,非徒清肺等药可解者也。须藉辛夷、篙本、白芷、防风升麻者,以轻浮上升,而能搜剔风热也。更佐杏仁、桑皮以泻肺热,木通苦丁茶以利胃湿,则声可清而脑可撤也。

伤风条辨第五

伤风咳不止;肋痛痰血,鼻息欠利,此热逼动络。宜用苇茎汤旋复花汤加苏子、地骨皮枇杷叶等味,降气和络也。

风寒入肺,久必化热!肺气不清,则鼻息欠利;热逼肺络,则咳痰带血。此时不可以见血而遽头滋补,误延损祛之途。最宜苇茎,地骨以清热,薏仁、蒌皮以润肺,苏子、旋复花以降气,新绛桃仁以和血,俾气血两清,而无过偏之

伤风条辨第六

伤风咳剧欲呕,鼻不闻臭,此肺邪传胃。宜用泻白散小半夏汤陈皮、茯苓、粳米等味,清肺和胃也。

伤风虽解,遗邪未尽,必传于胃,故咳而欲呕,(内经)所谓胃咳也。且鼻不闻臭,肺犹未清。故用桑皮、地骨、杏仁清肺,半夏、茯苓、橘皮、生姜通胃,甘草粳米两和肺胃之阴也。

伤风条辨第七

伤风头痛,发热恶寒,咳痰带血,而忽加喘促汗淋,脉虚如数者,其人肾阴素亏,而正不胜邪也。宜用熟地茯神麦冬桑叶、杏仁、川贝、地骨皮、鲜玉竹牛膝车前、枇杷叶、清铅等味,镇逆化邪也。

凡情欲不节,则肾水先亏,操劳过度,则阳气疏泄。若再感风,则正不胜邪。故初起虽有头痛发热恶寒之表症,忽而大汗淋漓,遂致阳随汗泄,肾真亦越,呼吸气促,将脱之兆以着。斯时纵有微邪,难与疏散。急宜熟地、茯神填下焦,麦冬玉竹清虚热,杏仁、川贝肃肺气,车前牛膝驱下焦之浊饮,桑叶、地骨泄上焦之余邪,再审其邪已尽泄,则用黄祗、五味敛之,气逆不返,更加青铅镇之。至汗多气喘,脉软肢冷,表证既无,乃气脱之候。即于前药中去桑叶、枇杷叶,加五味、黄祗、淡附、牡蛎,大剂频迸,或可挽回也。喻嘉言(寓意草)中,伤风亦有载阳之症,则先得我心之同然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六因条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六因条辨》书籍目录
  1. 伤风条辨七条《六因条辨》
  2. 伤风嗽吐《证治准绳·幼科》
  3. 伤风头痛《中医词典》
  4. 伤风嗽吐《中医词典》
  5. 伤风吐《中医词典》
  6. 伤风嗽《幼幼新书》
  7. 伤风吐泻《中医词典》
  8. 伤风嗽《中医词典》
  9. 伤风吐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0. 伤风手足冷《小儿药证直诀》
  11. 伤风吐泻身凉《小儿药证直诀》
  12. 伤风伤食发搐《幼科释谜》
  13. 伤风吐泻身热《小儿药证直诀》
  14. 伤风伤寒《扁鹊心书》
  15. 伤风吐泻身温《小儿药证直诀》
  16. 伤风痧脉辨《痧胀玉衡》
  17. 伤风下后余热《小儿药证直诀》
  18. 伤风热《药症忌宜》
  19. 伤风眩晕《中医词典》
  20. 伤风难治论《医学源流论》
  21. 伤风腰痛《中医词典》
  22. 伤风门《丹台玉案》
  23. 伤风章《医学妙谛》
  24. 伤风门《幼科切要》
  25. 伤风证《明医指掌》
  26. 伤风冒风《仁术便览》
  27. 伤风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8. 伤风脉论《三指禅》
  29. 伤风证治《幼幼集成》
  30. 伤风脉候《类证治裁》
  31. 伤风转结胸证《余无言医案》

《六因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