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
医道起于神农之着《本草》,以一药治一病,但一病有数症(统名为病,如疟、痢之类;分名为症,如疟而呕吐、头疼,痢而寒热、胀痛之类)。后之圣人取药之对症者,合几味而成方,故治病必先有药而后有方。方成之后,再审其配合之法,与古何方相似,则云以某方加减。并非医者先有一六味、八味、理中等汤横于胸中,而硬派人服之也。至其辨症用药之法,如有人风、寒、痰、食合而成病,必审其风居几分?寒居几分?痰、食居几分?而药则随其邪之多寡以为增减,或一方不能兼治,则先治其最急者,所以无一味虚设之药,无一分不斟酌之分两也。况医之为道,全在自考,如服我之药而病情不减,或反增重,则必深自痛惩,广求必效之方而后已,则学问自能日进;若不论何病,总以几味温补投之,愈则以为己功,死则以为病本不治,毫无转计,此则误尽天下而终身不自知也,又其所名陈方者,用柴胡一味即名柴胡汤,用大黄一味即名承气汤,于古人制方之义全然不知,随其口之所指而已。其医案,则袭几句阴阳虚实、五行生克笼统套语,以为用温补之地,而文人学士又最易欺,见有阴阳、五行等说,即以为有本之学,深信不疑。其人亦自诩为得医学之快捷方式,将千古圣人穷思极想,所制对症之方数千首,皆不必问而已称名医矣!夫医者欲道之行,相习成风,犹无足怪。独是闲居涉猎之人,亦俱蹈袭此等谬说,与医者同声合气,亲知家有病,即往帮助医者,用危言拿住本家,使之不得不用温补贵重之药,以明关切,因而致死。死则以为用此等药原未尝云病者服之必效,不过如此门第之家,于理不该服价贱之药耳!若已生疾,又有人亦以此法毙之,真属可悯!数十年前亦有涉猎医学人,颇能辨别药性,博览经方,今乃相率而入于魔道,其始起于赵养葵、张景岳辈,全不知古圣制方之义,私心自用,着书成家,彼亦不知流弊至于此极也。我知天心仁爱,其转移必不久矣。

- 用药《慎疾刍言》
- 用续命汤辨《女科经纶》
- 用药《张氏医通》
- 用香药调治论《外科精要》
- 用药《类证治裁》
- 用香散药《景岳全书》
- 用药《冷庐医话》
- 用微型计算机进行膳食营养成分计算《临床营养学》
- 用药必效《痧胀玉衡》
- 用丸散药例《汤液本草》
- 用药弊端说《医法圆通》
- 用途相似的药名《医院药学》
- 用药不论多少《友渔斋医话》
- 用途或适应证《外科学总论》
- 用药不效《痧胀玉衡》
- 用途不同的相似药名《医院药学》
- 用药处方《千金翼方》
- 用汤时宜秘旨歌《幼科推拿秘书》
- 用药传心赋《医学传心录》
- 用水法《伤寒括要》
- 用药大法《松峰说疫》
- 用热远热从乎中治《卫生宝鉴》
- 用药大法《痧胀玉衡》
- 用片脑得效后宜少用勿用论《审视瑶函》
- 用药大略《医学真传》
- 用量《中药学》
- 用药大要论《医原》
- 用力及时《医述》
- 用药发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用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用药法《尤氏喉科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