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剂

《慎疾刍言》书籍目录

学问之道,必由浅入深,从未有浅近不知而专求怪僻者。况医法一误,必至伤生害命,尤不可不慎也!夫所谓浅近者,如伤风则防风荆芥,感寒则苏叶、葱头,咳嗽苏子杏仁,伤食则山楂神曲,伤暑则香薷、广藿,疟疾柴胡汤加减,痢疾黄芩汤加减,妇人则四物汤加减,小儿则异功散加减。此皆历圣相传之定法,千古不能易也。至于危险疑难之症,则非此等药所能愈,必博考群方,深明经络,实指此病何名,古人以何方主治而随症加减。今则以古圣之法为卑鄙不足道,又不能指出病名,惟以阳虚、阴虚、肝气、肾弱等套语概之,专用温补,以致外邪入里。驯至不救;间有稍驯谨之人,起病时仍用切近之药一二剂,未即有效,即转而改为温补。不思病之中人,愈必有渐,不可因无速效而即换方也。况所服之方,或未尽善,不思即于前方损益万妥,而遽求变法,又不肯先用轻淡之剂探测病情,专取性雄力浓之品,大反前辙,必至害不旋踵。总由胸无定见之故。当思人之有病,不外风、寒、暑、湿、燥、火为外因,喜、怒、忧、思、悲、惊、恐为内因,此十三因,试问何因是当补者?!

大凡人非老死即病死,其无病而虚死者,千不得一,况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若果元气欲脱,虽浸其身于参、附之中,亦何所用?乃谬举《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固当补矣,所凑之邪不当去耶?盖邪气补住则永不复出,重则即死,轻则迁延变病;或有幸而愈者,乃病轻而元气渐复,非药之功也。

余少时见问疾者,闻医家已用补药则相庆病者已愈,今则病势方张,正群然议进参、附、熟地,岂不可骇!其始也,医者先以虚脱吓人,而后以补药媚人。浙江则六味、八味汤人参麦冬等药;江南则理中汤加附、桂、熟地、鹿茸脐带等药。于是人人习闻,以为我等不怕病死,只怕虚死。所以补药而死,犹恨补之不早、补之不重,并自恨服人参无力,以致不救。医者虚脱之言,真有先见之明,毫无疑悔。若服他药而死,则亲戚朋友,群诟病家之重财不重命,死者亦目不能瞑。医者之罪,竟不胜诛矣!所以病患向医者述病,必自谓极虚,而傍人代为述病,亦共指为极虚,惟恐医者稍用攻削之剂,以致不起,或有稍识病之医,即欲对症拟方,迫于此等危言,亦战战兢兢,择至补之药,以顺其意,既可取容,更可免谤,势使然也。此风之起,不过三十余年,今则更甚,不知何时而可挽回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慎疾刍言》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慎疾刍言》书籍目录
  1. 补剂《慎疾刍言》
  2. 补剂《中医词典》
  3. 补剂《证治准绳·幼科》
  4. 补剂《中医名词词典》
  5. 补剂《女科证治准绳》
  6. 补火丸《医方论》
  7. 补精《养生导引秘籍》
  8. 补火丸《医方考》
  9. 补精养心丸《仁术便览》
  10. 补火丸《冯氏锦囊秘录》
  11. 补救合成途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2. 补火生土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13. 补诀直说《针灸大成》
  14. 补火生土《中医词典》
  15. 补可去弱《中医词典》
  16. 补火《本草求真》
  17. 补刻卫生宝鉴后序《卫生宝鉴》
  18. 补骨脂丸《博济方》
  19. 补论《儒门事亲》
  20. 补骨脂丸《冯氏锦囊秘录》
  21. 补论《医学从众录》
  22. 补骨脂《本草图经》
  23. 补络补管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4. 补骨脂《本草乘雅半偈》
  25. 补略《景岳全书》
  26. 补骨脂《本草择要纲目》
  27. 补略《张氏医通》
  28. 补骨脂《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9. 补门方(计方三条)《脉症治方》
  30. 补骨脂《本草经解》
  31. 补苗《医宗金鉴》

《慎疾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