疸
(附面黄)
黄面自疸。大略有五黄。脾土色也。脾脏受伤。故病见于外。通身面目悉黄。并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陈或五苓散。平胃散各半帖。名胃苓饮。黄汗因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黄热染衣。只宜前药。黄胆因酒食过广。脏腑极热。复为风湿所搏。结滞不散。湿热郁蒸故通身眼目悉黄。或发寒热。亦宜前药。酒疸因饮酒过伤而黄。俗名为酒黄。宜干葛煎汤。或栀子仁煎汤调五苓散。或生料五苓饮。加干葛一钱。
有酒疸后变成腹胀。渐至面足俱肿。及遍身。宜藿香脾饮加木香三钱。或木香麦 各半钱。
饮酒即睡。酒毒熏肺。脾土生肺金。肺为脾之子。子移病而克于母。故黄。又肺主身之皮肤。肺为酒毒熏蒸故外发于皮而黄。此二说故通。法当合脾肺而治。宜藿枇饮。
女劳疸因色后为水湿所搏。故额黑身黄。小腹急满。大便不利。以大麦一撮。同滑石石膏末各一钱煎。
诸疸口淡怔忡。耳鸣脚软。当作虚治。宜四君子汤。吞八味丸。五味子附子者皆可用。不可过用凉剂。强通小便。恐肾水枯竭。久而面黑黄色不治。
伤脾致疸。已见之前黄胆证下。外有暑毒伤脾。小便不利。亦能成疸。煎茆花汤。调五苓饮。
诸失血后。多令面黄。盖血为荣。面色红润者。血荣之也。血去则面见黄色。譬之草木春夏叶绿。遇秋叶黄。润与燥之别也。宜养荣汤枳归汤十全大补汤。妨食者。四君子汤。加黄扁豆各一钱。即黄 四君子汤加陈皮。名异攻散。加此二味。亦得。亦有遍身黄者。但黄不及耳目。
病疟后多黄。盖疟谓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见于面。宜理脾为先。异攻散加黄 扁豆各半钱。诸痛后黄者亦宜。
农民黄肿病。因饱作劳。脾气不舒。宜杨法师胜金丸。

- 疸《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疸《友渔斋医话》
- 疸《脉因证治》
- 疸《丹溪治法心要》
- 疸《幼科发挥》
- 疸《丹溪手镜》
- 疸《急救良方》
- 疸《冷庐医话》
- 疸病《全生指迷方》
- 疸《周慎斋遗书》
- 疸病死证《医宗金鉴》
- 疸《丹溪心法》
- 疸病死证《杂病心法要诀》
- 疸《临证指南医案》
- 疸病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疸《医述》
- 疸分阴阳《幼科释谜》
- 疸《杂病治例》
- 疸水候《诸病源候论》
- 胆足少阳之脉《经络考》
- 疸证总括《医宗金鉴》
- 胆足少阳之脉《中医词典》
- 疸证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胆足少阳经病证《中医词典》
- 疸症《评琴书屋医略》
- 胆足少阳经病证《脉经》
- 旦暮避忌(养生余录 上)《古今医统大全》
- 胆主决断《中医词典》
- 但表不里《温热暑疫全书》
- 胆主决断《中医名词词典》
- 但表不里《伤寒指掌》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作者:戴思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之一诸中门
- 卷之二诸伤门
- 卷之三诸气门
- 卷之四诸血门
- 卷之五诸痛门
- 卷之六诸嗽门
- 卷之七寒热门
- 卷之八大小腑门
- 卷之九虚损门
- 卷之十拾遗门
- 卷之十一疮毒门
- 卷之十二妇人门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一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二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三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