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疸
【脉证】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脉沉乃阳明蓄热,喜自汗。汗出入水,热郁身肿,发热不渴,名黄汗。脉紧数,乃失饥发热,大食伤胃,食则腹满,名谷疸。数为热,热则大食;紧为寒,寒则腹满。脉浮紧,乃因暴热浴冷水,热伏胸中,身面目悉如金色,名黄胆。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欲作谷疸。脉沉弦或紧细,因饮酒百脉热,当风入水,懊 心烦足热,名酒疸。其脉浮欲呕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脉浮紧,乃大热交接入水,肾气虚流入于脾,额黑,日晡热,小腹急,足下热,大便黑,时溏,名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脉寸口近掌无脉,口鼻冷,不治。其病身热,一身尽痛,发黄便涩。
【因】
内热入水,湿热内郁,冲发胃气。病虽有五,皆湿热也。
【治】
诸黄家,但利其小便愈。假令脉浮,以汗解之;如便通汗自,当下之愈。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为差,反剧者难治。治法以疏湿、利小便、清热或汗之,五苓加茵陈、连类。
豆豉汤下
茵陈蒿汤 治黄胆,寒热不食,食则头眩,心胸不安者是。

- 疸《脉因证治》
- 疸《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疸《幼科发挥》
- 疸《友渔斋医话》
- 疸《急救良方》
- 疸《丹溪治法心要》
- 疸病《全生指迷方》
- 疸《丹溪手镜》
- 疸病死证《医宗金鉴》
- 疸《冷庐医话》
- 疸病死证《杂病心法要诀》
- 疸《周慎斋遗书》
- 疸病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疸《丹溪心法》
- 疸分阴阳《幼科释谜》
- 疸《临证指南医案》
- 疸水候《诸病源候论》
- 疸《医述》
- 疸证总括《医宗金鉴》
- 疸《杂病治例》
- 疸证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胆足少阳之脉《经络考》
- 疸症《评琴书屋医略》
- 胆足少阳之脉《中医词典》
- 旦暮避忌(养生余录 上)《古今医统大全》
- 胆足少阳经病证《中医词典》
- 但表不里《温热暑疫全书》
- 胆足少阳经病证《脉经》
- 但表不里《伤寒指掌》
- 胆主决断《中医词典》
- 但见一证,辨治独特《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脉因证治》
- 作者:朱丹溪 朝代:清 年份:公元1279-1368年
- 缪序
- 卷一
- 卷二
- 十四、热
- 十五、吐衄下血
- 十六、下利
- 十七、泄
- 十八、自汗头汗
- 十九、淋(附小便不禁 肾脏风)
- 二十、头目痛(附脑痛、眉骨痛)
- 二十一、眩晕
- 二十二、心腹痛
- 二十三、腰痛(附腰胯肿痛、腰软)
- 二十四、肩背痛(附腰髀痛)
- 二十五、胁痛(附身体痛)
- 二十六、逆痰嗽
- 二十七、喘(附哮)
- 卷三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