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血
(见大小腑门本证。)
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血淋别见后大小腑门。淋闭证。尿血。先与生料五苓散。和四物汤。若服药不效。其人素病于色者。此属虚证。宜五苓散和胶艾汤。吞鹿茸丸。或附子八味丸。或辰砂妙香散。加五苓散。吞二项丸子。若小便自清。后有数点血者。五苓散加赤芍药一钱。亦有如砂石。色红。却无石淋之痛亦属虚证。宜五苓散和胶艾汤。或五苓散和辰砂妙香散。吞鹿茸丸。八味丸。玉茎肿痛。其证不一。有通身水气。 茎俱肿者。此当求之诸气门、水肿气证。以治水之法。肾风痒。抓搔过伤以致肿疼此当求之疮毒门 风证。 风愈则肿自消。有妒精蚀疮。用干疮之药太紧。毒瓦斯未散。蕴结成肿。有服金石秘涩之剂。精气壅遏。不能宣扬。或试紧炉之方。取一时之快。不知热毒反着自身。俱能为肿。有血气凝滞阴间窍道闭塞。致使茎肿。近俗戏名吹大。或缘忍溺而得。下三证。并宜灯心汤。调五苓散。服饵以涤其内。荆芥甘草木通。煎汤淋洗。以宣其外。
淋痛。五淋者。血石气膏劳是也。血淋。溺中有血。石淋。溺中有砂石之状。其溺于盆也有声。此即是精气结成砂石以溺俱出气淋。气郁所致。小腹有若膀胱气之状。膏淋。溺与精混或沉在漩。下如糊状。或浮在漩。上如脂膏状。劳淋病在多色。下元虚惫。清浊不分。肾气不行。郁结而为淋。或劳心过度。火不得其养。小肠为心之腑。脏病而腑与俱病。或心肾不交。肾之不温。津道闭塞。或出汗大过。或失血太多。津道欲枯竭。皆成劳淋五者得名。而不及热与冷。何哉。盖五者。皆有冷有热。血有热血。有瘀血。气有热气。有冷气。劳有虚冷。有虚热。若与汤药过差。精不由其道妄行。不禁与溺俱出。此乃热剂之伤。未可概以为冷也。
治淋之法。除的然虚冷之外。其余诸证。若用本题药不效。便宜施以调气之剂。盖津道之逆顺皆一气之通塞为之也。如木香流气饮。却为的当。其中自有木通麦门冬腹皮辈。比如不效但宜投以益血之方盖小便者。血之余也。血苟充满。则滋腴下润。自然流通。如火府丹自却为的当。其中有地黄辈。然此非特言血淋气淋。一应淋。皆可用。独不可用之虚冷耳。淋病。小便之色。多是见赤。未可便以赤为热。气道蕴结。故如此尔。
便血不止者。用松杨柿一个。烧存性。研末。米饮调下即愈。

- 小便血《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小便血《杂病广要》
- 小便血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小便血《幼幼新书》
- 小便血候《诸病源候论》
- 小便血《孙真人海上方》
- 小便血及九窍出血方一十二首《外台秘要》
- 小便血《评琴书屋医略》
- 小便异常《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小便下血《医法圆通》
- 小便异常《中医内科学》
- 小便五色《针灸资生经》
- 小便因寒闭塞《医学衷中参西录》
- 小便五色《普济方·针灸》
- 小便余沥《中医词典》
- 小便数及遗尿不禁论《胎产心法》
- 小便原委论《医经溯洄集》
- 小便数及多方五首《外台秘要》
- 小便自利《伤寒捷诀》
- 小便数候《诸病源候论》
- 小便自利《伤寒六书》
- 小便数候《诸病源候论》
- 小便自利《伤寒六书》
- 小便数候《诸病源候论》
- 小便自利《医效秘传》
- 小便数而欠《卫生宝鉴》
- 小便自利(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小便数(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小便自利(小便数遗溺附)《伤寒六书》
- 小便数《女科证治准绳》
- 小便自利、小便数《伤寒括要》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作者:戴思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之一诸中门
- 卷之二诸伤门
- 卷之三诸气门
- 卷之四诸血门
- 卷之五诸痛门
- 卷之六诸嗽门
- 卷之七寒热门
- 卷之八大小腑门
- 卷之九虚损门
- 卷之十拾遗门
- 卷之十一疮毒门
- 卷之十二妇人门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一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二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三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