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劳
五劳者。五脏之劳也。皆因不量才力。勉强运为。忧思过度。嗜饮无节。或病失调理。将积久成劳。其病头旋眼晕。身疼脚弱。心怯气短。自汗盗汗。或发寒热。或五心常热。或往来潮热。或骨蒸作热。夜多恶梦。昼少精神。耳内蝉鸣。口苦无味。饮食减少。此皆劳伤之证五脏虽皆有劳。心肾为多。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则痨生。治劳之法。当以调心补肾为先。不当用峻烈之剂。惟当温养滋补。以久取效。天雄附子之类。投之太多。适足以发其虚阳。缘内无精血。不足当此猛剂。不可因有热。纯用甜冷之药。以伤肾气。独用热药者犹釜中无水而进火也。过用冷药者。犹釜下无火而添水也。非徒无益。又害之耳。宜十全大补汤。或双和散、养荣汤、七珍散、药令建中汤。皆可选用。间进双补丸。若有无故身体瘦软。绝无力气。别无他证。此平日作劳太过。血气虚而筋失养。宜劫劳散或和气汤。倍芎归。又有言语读诵。过耗神气。致成虚损。是为叫呼走气。宜于十全大补汤等药选用。
虚人老人病中忽一旦语言不出。扣之不应。此不是哑风。久欠药力到。补调功成。自复应矣。
气虚人多不得寝。亦有痰多。胆经伏涎。欲寐不得者。不可例作虚治。妄补则痰愈盛。有于坐卧之中。似欲得人按捻。意方始安者。此亦虚证也。诸发及有寒热者。已各见本门审知因虚劳得之。并宜用前药。未效用十四味建中汤。渴而不胜热药者。七珍散加木香五味子各七分。热多。黄 鳖甲散。或人参散。独五心发热。将欲成劳者。茯苓补心汤。外虽恶热。内自畏寒。盛夏不可单衣。大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正元饮、参附汤。
饮食减少。畏食而呕者。难独用前滞甜药。须斟酌用前快脾之剂。缩砂陈皮药却不可少如药令建中汤内有陈皮半夏细辛却可用。仍下鹿茸橘皮煎丸。如不呕不畏食。用前十全大补汤双和散等药。亦当少加快脾之剂。以为之防。
有患精血不足。明知当补肾。方欲一求之归 等药。其人素减食。又恐不利于脾。方欲理脾气。则不免用疏刷之药。又恐愈耗肾水。全一举而两得之功。莫若鹿茸橘皮煎丸为第一。故曰。精不足。补之以味。又曰。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道家交构心肾。以脾为黄婆者。即此意。若肾元大段虚损。病势困笃。则肾不容少缓。又不拘于此说。要知于滋肾之中。佐以砂仁澄茄之类。于壮脾之中。参以北五味。黄 之属。此又临时审病用药之活法。劳疾久而嗽血。咽疼无声。此病自下而传上。若不嗽不痛。久而溺浊脱精。此为自上传下。皆死证已。
有面色如故。肌体自充。外看如无病内实虚损。俗呼为桃花蛀。宜看其何证。于前药审而用之。
有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虫。古名瘵疾。难以医之。
外有因动作劳力。或发寒热。或身疼气短。或劳倦嗜卧。乃一时发劳。却非五劳者比。宜和气饮。详见诸痛门身体痛证。
有嗽咳痰多者。名曰劳嗽。与风寒壅热之嗽不同。此乃有本有标。本在肾而标在肺。可与前诸药第一段求之。选用加五味杏仁阿胶贝母款冬花之属。嗽而加以喘者。于前药更加磨沉香仍吞灵砂丹。或三妙丹。详见嗽门。嗽而有血者。详见血门嗽血证。

- 五劳《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五劳《中医词典》
- 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医学传心录》
- 五劳《中医名词词典》
- 五劳六极七伤方一十首《外台秘要》
- 五苦六辛《儒门事亲》
- 五劳所伤《中医名词词典》
- 五苦六辛《中医词典》
- 五劳所伤《中医词典》
- 五科凡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五劳所伤《灵素节注类编》
- 五科《中医词典》
- 五劳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五绝治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五雷指式《气功外气疗法》
- 五绝死《急救良方》
- 五类救逆丹《侣山堂类辩》
- 五绝急症《经验丹方汇编》
- 五冷恶候《中医词典》
- 五绝《文堂集验方》
- 五里《针灸大成》
- 五绝《急救广生集》
- 五里《针灸大成》
- 五绝《医学心悟》
- 五里《中医词典》
- 五绝《卫生易简方》
- 五利大黄汤《外科理例》
- 五绝《石室秘录》
- 五利汤《备急千金要方》
- 五绝《万病回春》
- 五量所起《类经图翼》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作者:戴思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之一诸中门
- 卷之二诸伤门
- 卷之三诸气门
- 卷之四诸血门
- 卷之五诸痛门
- 卷之六诸嗽门
- 卷之七寒热门
- 卷之八大小腑门
- 卷之九虚损门
- 卷之十拾遗门
- 卷之十一疮毒门
- 卷之十二妇人门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一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二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三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