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恶
中恶之证。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头旋晕倒。昏不知人。即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病。苏合香丸灌之。候稍苏。以调气散和平胃散服。名调脉平胃散。
霍乱之病。挥霍变乱起于仓卒。与中恶相似。俗呼为触恶。但有吐利为异耳。其证胸痞腹气不升降。甚则手足厥逆。冷汗自出。或吐而不泻。或泻而不吐。或兼作吐泻。或吐泻不透。且苏合香丸以通其痞塞。继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仍以苏合香丸调吞来复丹。若果泻已甚。则不可用来复丹。泻而不吐。胸膈痞满。先以阴阳汤。或浓盐汤。顿服以导其吐。已吐未吐。并藿香正气散。间进苏合香丸。吐而不泻。心腹 痛。频欲登圊苦于不通。藿香正气散加枳壳一钱。多下来复丹。欲捷则用生枳壳。若不能见效。逼迫已甚。其势不容不用神保丸。但神保虽能通利。亦入大肠而复有功。若膈于上而不能下。转服转秘。须用来复丹研末。汤调吞下养正丹百粒。庶可引前药到下。吐泻兼作。心腹缠扰未安者。藿香正气散加官桂木香各半钱。不愈则投四顺汤。
吐利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恶寒战掉。手足冷逆。或发热烦躁。欲去衣被。此盖内虚阴盛。却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为热。宜理中汤。甚则附子理中汤。不效。则四逆汤并宜放十分冷服。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缠扰。痛不可忍。上下不通。言语不定。如见鬼神。俗谓之干霍乱。先以浓盐汤顿服。次调苏合香丸吞下来复丹。仍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枳壳各半钱。近世俗医谓之卷肠沙多信之。殊不知即是霍乱。侥幸而愈者。一通之功耳。
霍乱转筋。理中汤加冻胶锉炒一钱。仍令其系缚腿胫。若筋入腹。及通身转筋者不可治筋转者。以造曲蓼汁暖热浸。或用浓盐汤浸。
霍乱已透。而余吐余泻未止。腹有余痛。宜一味报秋豆叶煎服。干者尤佳。
霍乱之后。阳气已脱。若遗尿而不知。或气少而不语。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霍乱并诸吐泻后。胸膈高起痞塞欲绝。理中汤加枳实半钱。茯苓半钱。名枳实理中汤。吐泻已愈。而力怯精神未复者十补饮。
夏天感暑。吐泻如霍乱者。六和汤香薷汤。皆是要药。大吐泻复厥逆躁扰。审之因暑得之。止宜香薷饮。人于夏月多食瓜果。及饮冷乘风。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膈绝上下。遂成霍乱。六和汤倍藿香煎熟调苏合香丸。

- 中恶《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中恶《儿科萃精》
- 中恶《幼科心法要诀》
- 中恶《麻科活人全书》
- 中恶《慈幼便览》
- 中恶《卫生易简方》
- 中恶《保幼新编》
- 中恶《幼幼集成》
- 中恶《药症忌宜》
- 中恶《济阴纲目》
- 中恶《女科证治准绳》
- 中恶《医碥》
- 中恶(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中恶《医碥》
- 中恶猝死《奇效简便良方》
- 中恶《普济方·针灸》
- 中恶方一十三首《外台秘要》
- 中恶《寿世保元》
- 中恶候《诸病源候论》
- 中恶《证治准绳·杂病》
- 中恶候《诸病源候论》
- 中恶《证治准绳·女科》
- 中恶霍乱《圣济总录》
- 中恶《证治准绳·类方》
- 中恶霍乱《中医词典》
- 中恶《证治准绳·幼科》
- 中恶霍乱候《诸病源候论》
- 中恶《医述》
- 中恶门(天吊 客忤 夜啼)《丹台玉案》
- 中恶《幼幼新书》
- 中恶秘方《华佗神方》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作者:戴思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之一诸中门
- 卷之二诸伤门
- 卷之三诸气门
- 卷之四诸血门
- 卷之五诸痛门
- 卷之六诸嗽门
- 卷之七寒热门
- 卷之八大小腑门
- 卷之九虚损门
- 卷之十拾遗门
- 卷之十一疮毒门
- 卷之十二妇人门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一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二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三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