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
五脏之积曰五积。六腑之积曰六聚。积有定形聚无定处。不问何经。并宜十味大七气汤吞下去食积。牵牛甘遂去水积。雄黄腻粉去涎积。HT 砂水银去肉积。各从其类也。
有饮癖结成块。在腹胁之间。病类积聚。用破块药。多不效。此当行其饮。宜导痰汤。
何以知为饮。其人先曾病瘥。口吐涎沫。渍水。或素来多痰者。是也。
又多饮人。结成酒癖。腹肚积块。胀急疼痛。或全身肿满。肌黄少食。宜十味大七气汤肝积在左胁下。状如覆杯。或如鳖。或呕逆。或痛。在两胁。牵引小腹。足寒转筋。久疟。名曰肥气。宜大七气汤煎熟。待冷。却以铁器烧通红。以药淋之。乘熟服。肺积在右胁下大如覆杯。气逆背痛。或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如风缘针刺。久则咳喘。名曰息贲。宜大七气汤。如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钱。
心积起脐下。直至心。大如臂。腹热咽干。心烦甚。则吐血。名曰伏梁宜大七气汤。加蒲。半夏各半钱。脾积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饥减饱见。腹满吐泄足肿肉消。久则四肢不收。名曰痞气。宜大七气汤。下红丸子。
肾积发于小腹。奔上至心。上下无时。如奔豚走。饥见饱减。小腹急。腰痛口干。目昏骨冷。久则骨痿。名曰奔豚。宜大七气汤。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半钱。
若腹中似若癖瘕。随气上下。未有定处。宜散聚汤。
若气作痛。游走心腹间。攻刺上下。隐若雷鸣。或已成积。或未成聚。以全蝎一个。劈煎汤。调苏合香丸。有正当积聚处。内热如火。渐渐遍及四肢。一日数发。如此二三日又愈此不当攻其热。
又有元得热病。热留结不散。遂成 癖。此却当兼用去热之剂。
有病 瘕腹胀。纯用三棱莪术。以酒煨服。下一物如黑鱼状而愈。或加入香附子用水煎多服取效。又有病此者。用姜苏汤。吞六味丸。六味者。乃小七香丸。红丸子。小安肾丸。连翘丸。三棱煎。理中丸。六件等也。
诸饱气。并见诸痛门腹痛证。

- 积聚《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积聚《丹溪手镜》
- 积聚《脉因证治》
- 积聚《周慎斋遗书》
- 积聚《幼科折衷》
- 积聚《回春录》
- 积聚《中医内科学》
- 积聚《仁术便览》
- 积聚《厘正按摩要术》
- 积聚《针灸资生经》
- 积聚《时方妙用》
- 积聚《吴鞠通医案》
- 积聚《叶天士医案精华》
- 积聚《医学心悟》
- 积聚《也是山人医案》
- 积聚《医学摘粹》
- 积聚《女科证治准绳》
- 积聚《医学摘粹》
- 积聚《女科证治准绳》
- 积聚《明医指掌》
- 积聚二十《金匮悬解》
- 积聚《证治汇补》
- 积聚二十一《金匮悬解》
- 积聚《顾松园医镜》
- 积聚方五首《外台秘要》
- 积聚《万病回春》
- 积聚根原《四圣心源》
- 积聚《济阴纲目》
- 积聚痼结候《诸病源候论》
- 积聚《济阴纲目》
- 积聚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作者:戴思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之一诸中门
- 卷之二诸伤门
- 卷之三诸气门
- 卷之四诸血门
- 卷之五诸痛门
- 卷之六诸嗽门
- 卷之七寒热门
- 卷之八大小腑门
- 卷之九虚损门
- 卷之十拾遗门
- 卷之十一疮毒门
- 卷之十二妇人门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一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二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三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