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寒热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书籍目录

疟证不一。其名亦殊。初得之。病热正炽。一二发间。未宜遽截。不问寒热多少。且用清脾饮草果饮。或二陈汤。加草果半钱。或生料平胃散。加草果半钱。前胡半钱。亦有非疟非劳等疾。而自成寒热。乃是痰饮为之。不可不审。去痰行饮。则愈。

初发之际。风寒在表。虽寒热过后。而身体常自疼。常自畏风。宜草果饮。或养胃汤。每服加川芎草果各半钱。热少者。进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或养胃汤。每服加草果半钱。服药后寒仍多者。养胃汤。每服加熟附官桂各半钱。独寒者尤宜。不效。则七枣汤。热多者。宜驱疟饮。或参苏饮。每服加草果半钱。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渴甚。则佐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许。独热无寒。宜小柴胡汤。热虽剧不甚渴者。于本方加桂四分。热多而脾气怯者。柴朴汤。寒热俱等者。常服。宜如上项二陈汤平胃散。加料之法。发日进柴胡桂姜汤。候可截则截之。有独热。用清脾饮效者。内烦增参作一钱重。然恐非特可治独热也。食疟。乃是饮食伤脾得之。

或疟已成。而犹不忌口。或寒热正作时。吃食。其人噫气吞酸。胸膈不利。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草果半钱。砂仁半钱。仍佐以红丸子。七香散。

暑疟。其人面垢口渴。虽热已退后。无事之时。亦常有汗。宜养胃汤一帖。香薷饮一帖和匀作二服。渴甚。汗出多者。加味香薷饮。间进辰砂五苓散。不问未发。其人呕吐痰食俱出宜多进二陈汤。每服草果加之半钱。又恐伏暑蕴结为痰。宜消暑丸。更于暑疟中求之。有四五发已后。应诸证。并可截疟丹。未愈再进。

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进四兽饮山甲丸。疟愈后调理。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人参茯苓各半钱。或用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即异功散

外有伤寒。往来寒热如疟。劳病。往来寒热。亦如疟。谓之如疟。非真疟也。然伤寒寒热如疟。初必恶风寒。发热头痛体疼。自太阳经而来。劳病寒热如疟。初必五心发烦热。劳倦咳嗽。久乃成寒热。与正疟自不同。诸病皆有寒热。如失血痰饮。 瘕积聚。小肠 气。风寒暑湿。食伤发劳。劳瘵。疮毒。香港脚。已各见本门。其余不能尽举。应有不如发疟之传为寒热者。须问其元有何病。而生寒热。则随病施治。寒热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

近世因寒热发作。见其指甲青黑。遂名曰沙。或戛或挑。或灌以油茶。且禁其服药。此病即是南方瘴气。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槟榔。正宜所治。岂有病而无药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书籍目录
  1. 疟寒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2. 疟寒热《医学纲目》
  3. 疟后变证《医述》
  4. 疟寒疾《中医词典》
  5. 疟后浮肿《证治准绳·幼科》
  6. 疟寒疾《中医词典》
  7. 疟后怪病《奇方类编》
  8. 疟龟《证类本草》
  9. 疟后黄《中医词典》
  10. 疟非脾寒及鬼神辩《儒门事亲》
  11. 疟后黄《中医词典》
  12. 疟方五首《外台秘要》
  13. 疟后痢《医述》
  14. 疟犯暑风更兼痰食《医学传心录》
  15. 疟后内热渴引饮候《诸病源候论》
  16. 疟丹二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7. 疟后调理《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8. 疟部《本草易读》
  19. 疟后头面浮肿《幼幼新书》
  20. 疟病章《医学妙谛》
  21. 疟后胁内结硬《幼幼新书》
  22. 疟病一《金匮悬解》
  23. 疟后引饮《幼幼新书》
  24. 疟病五《金匮悬解》
  25. 疟后余热候《诸病源候论》
  26. 疟病外所因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7. 疟候《诸病源候论》
  28. 疟病四《金匮悬解》
  29. 疟候《诸病源候论》
  30. 疟病三《金匮悬解》
  31. 疟黄《中医词典》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