疸病
论曰∶黄胆之病,皆属于脾,脾属土而色黄,恶湿,湿胜则土气不行而郁,故发则真色见。盖黄胆本得之湿,瘀热在里,湿热相搏,身必发黄。若先有留热,而后为湿气所加,则热多而湿少,治之先导其热。若先为湿气所乘,而后有热,则湿多而热少,治之先去其湿,去其湿,则热从而去。亦有因冷痞结,阴加于阳,上下气不通,而脾气不行,则阴气郁而生湿,其状胸中痞,呕逆,时恶寒,当先除痞,利其小便,则湿自去,脉洪大,大便利加渴者死。脉微小,小便不利,不渴则生。若病患一身悉黄,四肢微肿,胸满不得卧,汗出如黄柏汁,此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苦酒汤主之。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半,苦酒半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因他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黄如橘,瘀热在里也,或因大热以冷水洗之,湿热相搏熏蒸肌肉,谓之黄胆,柏皮汤主之,茵陈五苓散主之。
柏皮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茵陈(一两) 猪苓 茯苓 白术(炒,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半) 桂心(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心下懊痛,足膝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湿加于热,内蒸脾气,谓之酒疸。治属饮家,茯苓半夏汤主之。
茯苓(四两) 半夏(二钱半,汤洗七遍) 旋复花(三钱) 甘遂(锉末,炒,一钱)
上 咀,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将甘遂末分二服,用药汁半盏调服,以利为度。
若脉浮腹满欲呕吐者,先吐之,瓜蒂散主之。脉沉,腹满,大便秘,先利之,大黄丸主之。
上为细末。粥饮调方寸匕,以吐为度。
大黄丸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蜜汤下十粒,以利为度。

- 疸病《全生指迷方》
- 疸《急救良方》
- 疸病死证《医宗金鉴》
- 疸《幼科发挥》
- 疸病死证《杂病心法要诀》
- 疸《脉因证治》
- 疸病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疸《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疸分阴阳《幼科释谜》
- 疸《友渔斋医话》
- 疸水候《诸病源候论》
- 疸《丹溪治法心要》
- 疸证总括《医宗金鉴》
- 疸《丹溪手镜》
- 疸证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疸《冷庐医话》
- 疸症《评琴书屋医略》
- 疸《周慎斋遗书》
- 旦暮避忌(养生余录 上)《古今医统大全》
- 疸《丹溪心法》
- 但表不里《温热暑疫全书》
- 疸《临证指南医案》
- 但表不里《伤寒指掌》
- 疸《医述》
- 但见一证,辨治独特《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疸《杂病治例》
- 但里不表《温热暑疫全书》
- 胆足少阳之脉《经络考》
- 但里不表《伤寒指掌》
- 胆足少阳之脉《中医词典》
- 但欲寐《中医名词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