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闭
古名曰癃者。罢也。不通为癃。不约为遗。小便滴沥。涩痛者。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者。谓之闭。宜五苓散。灯心汤调服。暑月多有此患。止宜本药。闭而不通。脐下胀为癃起。以灯心汤。五苓散。或洗慈汤。调独味琥珀末。仍令其以盐填脐下。更滴之以水。
若服凉药不效。审是冷秘。宜炒盐熨其小腹。或洗慈汤熏洗。有腹急而小便若不通。用剂愈甚。宜以盐实脐中。就盐上灼艾。十来壮。
有淋病。下诸通便剂愈。不通。用木香流气饮。或别用通气香剂才愈者。此乃气淋。出于冷热淋之外。
有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便中有如鼻涕之状。此乃精尿俱出。精塞窍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宜大丝子丸。鹿茸丸之类。然此即膏淋。谓其非淋。亦不可。血淋一证。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者。心小肠实热。色瘀者。肾膀胱虚冷。若的是冷淋。及下元虚冷。血色瘀者。并宜汉椒根。锉碎。不拘多少。白水煎候冷进。
小便涩痛。常急欲溺。及去点滴。茎中痛不可忍者。此五淋病。生料五苓散。加阿胶七分。或五苓散。加车前子末少许。或五苓散和益元散等分。或五苓散。并可吞火府丹。佐以导赤散。
若热极成淋。服药不效者。宜减桂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灯心瞿麦各少许。仍令其研麦门冬草。连根车前草。白龙草蜜水调下。
若淋沥有血者。宜加五苓散。或生料五苓饮。和五淋饮。或导赤散。仍研地锦草水解服进冷剂愈甚者。此是冷淋。宜地髓汤。下附子八味丸。有因服五苓散等药不效者。用生料鹿茸丸却愈。此证病。于下元虚冷之故。有小便艰涩如淋。不痛而痒者。此亦属虚。宜八味丸。生料鹿茸丸之类。若因思虑用心过度。致淋。辰砂妙香散。吞威喜丸。或妙香散。和五苓散。
汗多而小便赤涩。暑月多有此证。盛暑所饮既多。小便反涩少而赤。缘上停为饮。外发于汗津道不通。小肠涩闭。则水不运。下五苓散。一名导逆。内有术桂收汗。猪苓泽泻茯苓分水道。收在其外者。使之内。又从而利导焉。发者敛之。壅者通之。义取于此。然有虚劳汗多。而小便赤涩者。却是五内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故溺涩而赤。不宜过用通小便之剂。竭其肾水。惟当温养润肺。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自足选用汗者。心液。心主血。养血则心得所养。汗止津生。不待通溺。而自清矣。诸失精血。及患痈毒人。忽有小便赤涩之证。此亦是枯竭不润之故。

- 淋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淋闭《古今医鉴》
- 淋闭《针灸聚英》
- 淋闭《医学正传》
- 淋闭门(附转脬 附不禁)《丹台玉案》
- 淋闭《女科秘旨》
- 淋闭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淋闭《备急千金要方》
- 淋闭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淋闭《中医词典》
- 淋闭证治论《叶选医衡》
- 淋闭《千金翼方》
- 淋閟《中医词典》
- 淋闭《针灸大成》
- 淋病《皮肤性病学》
- 淋巴组织《组织学与胚胎学》
- 淋病《急诊医学》
- 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医学免疫学》
- 淋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淋巴因子《医学免疫学》
- 淋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淋巴因子《病理生理学》
- 淋病《百病自测》
-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生理学》
- 淋病《百病自测》
- 淋巴液的生成《生理学》
- 淋病《千金翼方》
- 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生理学》
- 淋病《千金翼方》
- 淋巴腺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淋病《医学纲目》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作者:戴思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之一诸中门
- 卷之二诸伤门
- 卷之三诸气门
- 卷之四诸血门
- 卷之五诸痛门
- 卷之六诸嗽门
- 卷之七寒热门
- 卷之八大小腑门
- 卷之九虚损门
- 卷之十拾遗门
- 卷之十一疮毒门
- 卷之十二妇人门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一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二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三
-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