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氏春温论辨

《医学读书记》书籍目录

喻氏论春温,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一例;以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为一例;以既伤于寒,又不藏精,为一例。愚按《金匮》云∶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大邪漫风,虽大而力微;小邪户牖隙风,虽小而气锐。以其锐也,故深入在里;以其小也,故藏而不觉。冬伤于寒者,冬时所受之寒,本自小而不大,而又以不能蛰藏之故,邪气得以深伏于里;伏之既久,寒变为热,至春人气升浮,邪气与之俱出,则发热而渴。是以冬伤于寒者,春月温病之由;而冬不藏精者,又冬时受寒之源耳!嘉言所分三例,其实不过一端,而强为区画,辞愈烦而理愈晦矣。

寒毒藏于肌肤,此叔和之谬说也。喻氏亦云冬伤于寒,藏于肌肤,感春月之温气而始发。肌肤,阳明胃之所主也。愚意肌肤非能藏之地,阳明亦无受寒不发之理,惟少阴为阴,寒邪亦为阴,以阴遇阴,故得藏而不发。是以伤寒之邪,自太阳递入三阴;温病之邪,自少阴传出三阳。岂肌肤与胃之云乎哉?

喻氏云∶仲景治温症,凡用表药,皆以桂枝汤,以示微发于不发之意。又云∶温病二三日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深入肾中,领出外邪,则重者愈矣。此喻氏之臆说,非仲景之旧章也。盖温邪非发散可愈,即有表症,亦岂辛温可发?且桂枝汤为伤寒表病而里和者设,温症邪从里发,而表且未病,若用桂枝,适足以助温邪而留病气。又温病伏寒变热,少阴之精已被劫夺,更用辛、附,是绝其本而资之脱也。即曰少阴本寒标热,邪入其界,非温不散,然而温病之发,寒已变热,其欲出之势,有不待引之而自甚者。其不能出者,必皆阴精已涸者也,不然宁有不出者耶?喻氏强引经文,傅会己意,自误误人,不容不辨!

喻氏云∶冬伤于寒者,太阳膀胱主之;冬不藏精者,少阴肾经主之。与两感伤症中,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渴而满之例,纤毫不差。愚谓温病有新旧合邪,而无表里两感。盖温病是伏气所发,少阴有伏气,太阳而亦能伏气者,未必然也。不能伏,则感而即发,乃是伤寒,而终非温病矣。

喻氏云∶少阴为阴脏而少血,所以强逼少阴汗者,重则血从耳、目、口、鼻出,而厥竭可虞;轻亦小便不利,而枯涸可待。余每用桂枝,必加生地,以匡芍药之不逮,功效历历可纪。

此论最善,可以稍补前言之失。盖温病之发,阴气先伤,设有当行解散者,必兼滋阴清热之品参其间,昔贤于葱豉汤童便栀豉汤中加生地、麦冬,亦此意也。

又曰∶今人见热胜烦枯之症。而不敢用附子者,恶其以热助热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肾中阳气不鼓,津液不得上升,故枯燥外见。才用附子助阳,则阴精上交于阳位,如釜底加薪,则釜中之气水上腾,而润泽有立至者。数语亦有至理,惟于温病不能无弊。盖阴凝之枯燥,与阴竭之枯燥,霄壤悬殊,万一误投,死生立判,不可不细审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读书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读书记》书籍目录
  1. 喻氏春温论辨《医学读书记》
  2. 喻氏《解后须知》《专治麻痧初编》
  3. 喻言《轩岐救正论》
  4. 喻嘉言先生肺痈肺痿论《疡科心得集》
  5. 喻义《中医词典》
  6. 喻嘉言瘟疫论《温热暑疫全书》
  7. 御爱灵黍汤《是斋百一选方》
  8. 喻嘉言秋燥论《古今名医汇粹》
  9. 御定医宗金鉴麻疹《麻疹阐注》
  10. 喻嘉言脉论三则(痉损水)《古今名医汇粹》
  11. 御风草《雷公炮炙论》
  12. 喻嘉言脉部位论《古今名医汇粹》
  13. 御府鹿尾《保健药膳》
  14. 喻嘉言龙雷之火论《医学从众录》
  15. 御酱铁雀《保健药膳》
  16. 喻嘉言《瘟疫论》序《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17. 御米《饮食须知》
  18. 喻嘉言《瘟疫论》《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19. 御米《得配本草》
  20. 喻化鹏《中医词典》
  21. 御米壳《本草备要》
  22. 喻昌(1585-约1664年)《中医词典》
  23. 御米壳《本草求真》
  24. 遇诸涂救治惊风《活幼心书》
  25. 御米壳《本草从新》
  26. 遇仙无化丸《外科理例》
  27. 御米壳《本草撮要》
  28. 遇仙立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9. 御米壳《药性切用》
  30. 遇仙灸《冯氏锦囊秘录》
  31. 御米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