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一

《伤寒悬解》书籍目录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齁,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春温之病,受之少阳、厥阴两经,其初感则在少阳之经,其经尽则在厥阴之脏。以其寒水不蛰,阳根失秘,当冬藏之时,而行春泄之令,风木发扬,不俟春交,相火升炎,无须夏至,其木火之气,久泄于蛰闭之秋,故胆肝之经,必病于生长之日。少阳、厥阴,实为春温受病之所也。

太阳寒水之经,主司皮毛,风寒外束,皮毛不开,经气郁遏,必见恶寒。温家风露外袭,木火内应,感于太阳之部,应在少、厥之经。木火当令,寒水无权,故但见发热,不觉恶寒。风烈火炎,津枯肺燥,是以发渴。

是其津血耗伤,最忌汗、下、火劫。若发汗方已,阴亡火烈,木枯风飏,身热如灼,名曰风温。风性发泄,故脉浮汗出。木邪克土,土败则身重,土气困乏则多眠。胃逆肺阻,气道不通,则鼻息必齁。厥阴之脉,上咽环唇,经络枯燥,开阖蹇涩,故语言难出。被下则亡脾胃膀胱之津,土燥水涸,故小便不利。太阳之脉,起于内眦,少阳之脉,起于外眦,目系焦缩,是以直视。风木疏泄,膀胱不藏,是以失溲。被火则益其肝胆之热,微则枯木贼土,而发黄色,剧则神魂惊惕,筋脉瘈疭,黄变而黑,色若烟熏。

五行之理,病则传其所胜,发黄、瘈疭、惊痫,皆少阳之病气传于阳明者也。《素问·诊要经终论》:阳明终者,善惊,色黄。以土色为黄,而木主五色,木邪逼土,土郁则黄色外见也。肝胆藏魂,故发惊骇。

《素问·阳明脉解》: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缘甲木生于癸水,甲木之降,随乎戊土,甲木下降,而戊土培之,根深不拔,是以胆壮。阳明热甚而恶火,(脉解语)。被火则胃热愈增,气逆不降,甲木升泄,胆气无根,虚飘浮荡,上侵戊土。木者,阳明之所畏也,一闻木音,则土气振惊,畏其所不胜也。惊者,胆胃之合病,阳根失培,土木皆怯也。肝胆主筋,筋养于阳明,而滋于膀胱。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阳明之津衰,则宗筋不养,是以缓急失中,发为瘈疭。(瘈,急也。疭,缓也)。痿论:阳明虚则宗筋纵,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反折瘈疭,正此义也。血者,色之华也,火逼血燥,无以华色,色之黄者,加以枯槁黎黑,故形如火熏也。是皆缘于诊治之逆。一逆尚可引日而待时,再逆则追促其性命之期矣。

温病与温疫不同,温疫之热在经,因外感而内郁,原无里热也,温病之热在脏,因外感而内应,原有里热也。温疫原于外感,或但传经络,而病外热,或入脏腑,而病内热,视人里气之阴阳虚盛,各有不同,温病原于内伤,而发于外感,热从内应,自里达表,无但传经络不传脏腑之理,即《内经》之热病也。三日之内,病在三阳,三阳未伤,可用汗法,三日之外,病在三阴,阴枯热极,必用泻法。《内经》汗泻,俱是针刺,改而用药,汗宜辛凉之剂,泻以清润之方,滋其燥热,以救焚毁可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悬解》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悬解》书籍目录
  1. 温病一《伤寒悬解》
  2. 温病咽喉痛候《诸病源候论》
  3. 温病一日候《诸病源候论》
  4. 温病学说之折衷《温病正宗》
  5. 温病一条《伤寒贯珠集》
  6. 温病学说的发展与成熟《中国医学通史》
  7. 温病遗方《医学衷中参西录》
  8. 温病续法《医学纲目》
  9. 温病亦有“热入血室”证《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10. 温病小便不通候《诸病源候论》
  11. 温病阴阳易候《诸病源候论》
  12. 温病下利候《诸病源候论》
  13.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4. 温病下利候《诸病源候论》
  15. 温病郁病论《冯氏锦囊秘录》
  16. 温病下部疮候《诸病源候论》
  17. 温病真理之探源《温病正宗》
  18.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9. 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20.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1. 温病治法要略《温病指南》
  22. 温病五日候《诸病源候论》
  23. 温病专书之概论《温病正宗》
  24. 温病吐血候《诸病源候论》
  25. 温病总论《温病指南》
  26. 温病体虚《医学衷中参西录》
  27. 温补《中医词典》
  28. 温病嗽候《诸病源候论》
  29. 温补《松峰说疫》
  30. 温病四日候《诸病源候论》
  31. 温补《女科证治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