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十四

《伤寒悬解》书籍目录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厥冷,溺便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抟,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嗌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壅,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寸口脉尺寸俱紧者,此有外邪之迫束也。寸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尺紧者,法当浊邪中于下焦。清邪洁清,名曰洁也,浊邪浑浊,名曰浑也。下焦阴中于邪,必阳气内虚而战栗也。此因表气之微虚,里气之不守,故使邪中于阴部也。上焦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也。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以其同类之相感召,《金匮》:雾伤于上,湿伤于下,正此意也。

清邪中上,则为内热,浊邪中下,则为内寒,上热下寒,阴阳俱病。而阳病则轻,阴病则重,以邪之清浊不同也。今以浊邪之中下者言之,阴中于邪,内寒而栗,阳不下达,足膝逆冷,气不下摄,便溺妄出。此其表气微虚,故外邪乘袭,不能敛闭,里气亦微,郁作满急,故三焦溷乱,内外不通。

三焦俱病,其状自别。其上焦之怫郁也,热蒸于脏,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此以上焦外有表邪之感,内有下寒之逼,火郁于上,故证见如此。其中焦之不治也。胃气逆行而上冲,脾气郁陷而不转,胃中为浊气所填,营卫滞塞不通,血因凝而不流。以营卫流行,赖乎中气之运,中气不运,故气血阻隔也。若卫阳前通乎下者,气降于水,则小便赤黄,卫气将通而未通,必郁而为热。卫气与脏中之热相合,卫气所到之处,热亦随之,是因热而作使也。卫与热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蒸腐而为痈脓,是卫阳通而热伤于内也,若里阴前通于上者,阳气厥寒而微弱,不能作热,阴无所使,下焦客气之内入于胸膈者,冲动肺气,上逆嚏而出之。出之不及,乃声嗢而咽塞。下焦寒厥攻逐于上,为上热所壅,寒热相搏,前之凝血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致厥逆,浊气不降,清气不升,则脾气孤弱,不能统摄五脏之精液,五液奔注而下泄,是里阴通而寒伤于内也,其下焦之不阖也,清便下重,令便数而艰难,脐上筑起而湫痛。缘清气下陷,则重坠而便数,而寒凝气滞,不能顺下,故便难而腹痛,是其命将难全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悬解》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悬解》书籍目录
  1. 脉法十四《伤寒悬解》
  2. 脉法十三《伤寒悬解》
  3. 脉法十五《伤寒悬解》
  4. 脉法十七《伤寒悬解》
  5. 脉法十一《伤寒悬解》
  6. 脉法十六《伤寒悬解》
  7. 脉法四《伤寒悬解》
  8. 脉法十九《伤寒悬解》
  9. 脉法四十《伤寒悬解》
  10. 脉法十二《伤寒悬解》
  11. 脉法四十八《伤寒悬解》
  12. 脉法十八《伤寒悬解》
  13. 脉法四十二《伤寒悬解》
  14. 脉法十《伤寒悬解》
  15. 脉法四十九《伤寒悬解》
  16. 脉法上篇提纲《伤寒悬解》
  17. 脉法四十六《伤寒悬解》
  18. 脉法上篇《伤寒悬解》
  19. 脉法四十七《伤寒悬解》
  20. 脉法三十一《伤寒悬解》
  21. 脉法四十三《伤寒悬解》
  22. 脉法三十五《伤寒悬解》
  23. 脉法四十四《伤寒悬解》
  24. 脉法三十四《伤寒悬解》
  25. 脉法四十五《伤寒悬解》
  26. 脉法三十三《伤寒悬解》
  27. 脉法四十一《伤寒悬解》
  28. 脉法三十七《伤寒悬解》
  29. 脉法统论《医学实在易》
  30. 脉法三十六《伤寒悬解》
  31. 脉法五《伤寒悬解》

《伤寒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