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二麻一证四 太阳三十一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此总申明上三章之义。如服桂枝汤,大汗出而表未解,而脉又洪大,洪大即脉浮之变文,是表有寒而里有热,此亦桂枝越婢证,可与桂枝汤,如前法而加越婢也。若前证之形如疟状,而无洪大之脉,寒热日仅再发,不能二三度者,是正气虚,不能频与邪争也。其风邪多而寒邪少,宜桂枝二麻黄一汤,重泻营血,而轻泻卫气,乃为合法也。
此章是首章一日二三度发者一条治法,以其不能二三度发,是为未欲愈也。
前章脉微、脉弱、脉浮、脉微弱、脉洪大,总对弦紧言。微弱即不弦紧,洪大即浮意,勿泥。
〖桂枝二麻黄一汤〗五 (方【7】)
【7】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生姜切,一两六铢 甘草炙,一两二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大枣擘,五枚 杏仁去皮尖,十六个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 桂二麻一证四 太阳三十一《伤寒悬解》
- 桂沉浆《饮膳正要》
- 桂附八味丸方证散议《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桂八味丸《医方论》
- 桂附八味丸方证散议《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桂(本经上品)《本草乘雅半偈》
- 桂附地黄丸《时方歌括》
- 桂《本草图经》
- 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桂《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桂《名医别录》
- 桂附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桂《本草崇原》
- 桂附续命汤《仁术便览》
- 桂《顾松园医镜》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桂《证类本草》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
- 桂《本草蒙筌》
- 桂花饼《医学入门》
- 桂《汤液本草》
- 桂花荷叶茶《茶饮保健》
- 桂《本草衍义》
- 桂花酒《医学入门》
- 桂《吴普本草》
- 桂花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桂《新修本草》
- 桂花瘴《古今医案按》
- 桂《本草经集注》
- 桂姜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