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总论

《温病指南》书籍目录

温病与伤寒迥不相同.伤寒必在冬月.温病四时皆有.伤寒乃感严寒之气.日传一经.宜分六经施治.温病乃感温热秽浊之气.传变不定.宜分上中下三焦.及邪之在气在血以治之.以古书所列温病而论.春初风木当令而病者为风温.春末夏初温热渐盛则为温热.夏令病暑热盛于湿者.为暑温.(暑温即受暑也.若过时而发.则为伏暑.)长夏初秋湿盛于热者.为湿温冬令过暖.阳不潜藏.则为冬温.秽厉传染.家家如是.如徭役然.是为温疫.秽浊太甚.诸温夹毒.则为温毒.以上各证.名目甚繁.而究其治法.只须细审温邪之兼湿与否.及湿温二邪.孰多孰少.以为用药之差别.今以温邪之不兼湿者.统归风温类.列为上卷.温邪之兼湿者.统归湿温类.列为下卷.(叶氏温热论.薛氏温热赘言.皆以风湿对待立论.故仿之.)而二卷之中.又各按三焦分为三篇.如此分门别类.庶可一目了然.惟上卷之风温温热冬温温毒.治法并皆相同.(温毒稍兼解毒)下卷之湿温暑温.则分湿多热多.用药稍有区别.(按湿热合邪之证.凡热多于湿者.皆可以暑温法治之.湿多于热者.皆可以湿温法治之.不必拘定夏秋时令.亦有其人本体有湿.外感温热而病者.不拘四时.皆为湿温.治法并同.古书分时论证.但言其大概耳.)至温疫乃一时厉气流行.或兼湿.或不兼湿.初无一定.须临时察其如何见证按两卷所列各条.根据法施治.故于二卷中俱列其目.总之温热最易伤阴.无论挟湿挟燥.均须刻刻防其伤阴为第一要义.最忌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升麻柴胡等辛温升散之药.倘误用之.重伤其阴.必致轻病变重.重病变为不起.不可不慎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病指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病指南》书籍目录
  1. 温病总论《温病指南》
  2. 温病专书之概论《温病正宗》
  3. 温补《中医词典》
  4. 温病治法要略《温病指南》
  5. 温补《松峰说疫》
  6. 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7. 温补《女科证治准绳》
  8. 温病真理之探源《温病正宗》
  9. 温补按则《景岳全书》
  10. 温病郁病论《冯氏锦囊秘录》
  11. 温补命门《中医词典》
  12.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3. 温补命门(补火生土)《中医名词词典》
  14. 温病阴阳易候《诸病源候论》
  15. 温补脾肾《中医词典》
  16. 温病亦有“热入血室”证《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17. 温补脾阳《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18. 温病遗方《医学衷中参西录》
  19. 温补肾阳《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20. 温病一条《伤寒贯珠集》
  21. 温补肾阳《中医词典》
  22. 温病一日候《诸病源候论》
  23. 温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4. 温病一《伤寒悬解》
  25. 温胆安神《中医词典》
  26. 温病咽喉痛候《诸病源候论》
  27. 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28. 温病学说之折衷《温病正宗》
  29. 温胆汤《医宗金鉴》
  30. 温病学说的发展与成熟《中国医学通史》
  31. 温胆汤《删补名医方论》

《温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