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论

《伤寒总病论》书籍目录

庞曰∶《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裂,无扰乎阳。又云∶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以严寒冬令,为杀厉之气也。故君子善知摄生,当严寒之时,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驰荷重,劳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当阳气闭藏,反扰动之,令郁发腠理,津液强渍,为寒所搏,肤腠反密,寒毒与荣卫相浑。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矣。其即时成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实时成病,则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患与冬时即病候无异。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也。因夏暑气而变,名曰热病也。因八节虚风而变,名曰中风也。因暑湿而变,名曰湿病也。因气运风热相搏而变,名曰风温也。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尔,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其暑病、湿温、风温死生不同,形状各异,治别有法。

庞曰∶天寒之所折,则折阳气。足太阳为诸阳主气,其经夹脊膂,贯五脏六腑之 ,上入脑,故始则太阳受病也。以其经贯五脏六腑之 ,故病有脏腑传变之候。以其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阴经。以阳主生,故足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以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至第六七日,当传足厥阴肝,木必移气克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五脏六腑皆危殆矣。荣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则死,速用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则可保五死一生。勿从容拯溺,病患水浆不入,汤液不下,无可奈何也。《素问》云∶脾热病则五脏危。又云∶土败木贼则死。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其证寒热似疟,此为必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和之。(方在可汗证中。)微缓、微浮为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邪无所容,否极泰来,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人将大汗必冒昧者,若久旱天将时雨,六合皆至昏昧。雨降之后,草木皆苏,庶物明净,《玉册》所谓换阳之吉证也。

王叔和云∶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以黄帝兴四方之问,歧伯立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两审之。

庞曰∶叔和非医之圆机,孰能臻此也。如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地偏暖处,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麻黄、青龙内宜黄芩也。自夏至以后,桂枝内又须随证增知母大青石膏升麻辈取汗也。若时行寒疫及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矣。夏至以后,虽宜白虎,详白虎汤自非新中 而变暑病所宜,乃汗后解表药耳,以白虎未能驱逐表邪故也。或有冬及始春寒甚之时,人患斯疾,因汗下偶变狂躁不解,须当作内热治之,不拘于时令也。南方无霜雪之地,不因寒气中人,地气不藏,虫类泄毒,岚瘴间作,不在此法,治别有方也。又一州之内,有山居者为居积阴之所,盛夏冰雪,其气寒,腠理闭,难伤于邪,其人寿,其有病者多中风中寒之疾也。有平居者为居积阳之所,严冬生草,其气温,腠理疏,易伤于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湿中暑之疾也。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

庞曰∶四时之中,有寒暑燥湿风火相搏,喜变诸疾,须预察之。其饮食五味禽鱼虫菜果实之属,性偏有嗜者;或金石草木药素尝有饵者;人五脏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大小、长短、浓薄、缓急,令人终身长有一病者。贵者后贱,富者乍贫,有常贵,有常富,有暴富,有暴贫,有暴乐,有暴苦,有始乐后苦,有离绝蕴结,忧恐喜怒者。夫常贵后贱,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精竭体沮,脱势侯王,精神内伤,情慕尊贵,妄为丧志。始富后贫,焦皮挛筋,常富恶劳,骄堕精消。离间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所虑者神劳,结怨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喜乐者掸散而不藏,此皆非外邪所中而得之于内也。良工必预审问其由,先知脏腑经络受病之所,可举万全。粗工不思晓,令五脏六腑血气离守,迨至不救,又何言哉。

庞曰∶阴阳虚盛者,非谓分尺寸也。荣卫者,表阳也。肠胃者,里阴也。寒毒争于荣卫之中,必发热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甚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冷,谓阳虚阴盛也,可汗之则愈,若误下则死也。若寒毒相搏于荣卫之内,而阳盛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热气盛而入里,热毒居肠胃之中,水液为之干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必蒸蒸发热而躁,甚则谵语。其脉浮滑而数,或洪实,或汗后脉虽迟,按之有力,外证已不恶寒,腹满而喘,此皆为阳盛阴虚,当下之则愈,若误汗则死也。仲景载三等阳明,是阳盛阴虚证矣。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以此别之。若阴独盛而阳气暴绝,必四肢逆冷,脐筑腠痛,身疼如被杖,面青,或吐,或利,脉细欲绝,名曰阴毒也。须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生, 然汗出而解。若阳独盛而阴气暴绝,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锦文。或下利赤黄,脉洪实或滑促,名曰阳毒也。宜用针泄热,服以苦酢之药,令阴气复生, 然汗出而解也。

庞曰∶夫邪逆阴阳之气,非汗不能全其天真。《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细辛、姜枣、附子之类,能复阳气也。酸苦涌泄为阴,谓苦参大青葶苈苦酒、艾之类,能复阴气也。酸苦之药,既折热复阴亦当小汗而后利者。经云∶身汗得而后利,则实者可活是也。

华佗治法云∶伤寒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痞膈,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身热,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随证发汗则愈。

庞曰∶凡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浓衣覆腰以下,以腰足难取汗故也。半身无汗,病终不解。

凡发汗后,病证仍存,于三日内,可二三发汗,令腰脚周遍为度。若病不解,便可下之。设令下后不解,表里邪亦衰矣,足观脉证调治,七日内可期正汗为善也。发汗后不可再行汗者,始发热恶寒,今不恶寒,但倍发热而躁;始脉浮大,今洪实,或沉细数;始惺静,今狂语;此胃实阳盛,再行汗药即死,须当下之。有人始得病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不可拘日子深浅次第也。病三日以上,气浮上部,填塞胸膈,故头痛胸中满,或多痰涎,当吐之则愈。

庞曰∶若虚损及新产人不能吐者,可服枳实散。(枳实细末,米饮调二钱,日可三四服。)

若有虚寒,手足冷及脉微弱者,枳实二两加桂枝一两,同末之,如前服。

病五六日以上,气结在脏腑,故腹满身重,骨节烦疼,当下则愈。若小便少,手足心并腋下不滋润,尚未可攻之,当消息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以上解华佗治法。)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总病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总病论》书籍目录
  1. 叙论《伤寒总病论》
  2. 叙论《古今医统大全》
  3. 叙论《伤寒总病论》
  4.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5. 叙论(亦作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6. 叙厥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7. 叙论五问《仲景伤寒补亡论》
  8. 叙二《女科秘要》
  9. 叙论痈疽发背《仙传外科集验方》
  10. 叙二《一得集》
  11. 叙三《厘正按摩要术》
  12. 叙二《厘正按摩要术》
  13. 叙三《一得集》
  14. 叙初有小儿方《幼幼新书》
  15. 叙伤风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6. 叙绸缪《中医词典》
  17. 叙伤寒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8. 叙菜等二十二件《外台秘要》
  19. 叙十五岁以下皆可以小方脉治之《幼幼新书》
  20. 叙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1. 叙四《厘正按摩要术》
  22. 叙《千金》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3. 叙太阳经香港脚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4. 《鬻婴提要说》
  25. 叙调理小儿《幼幼新书》
  26. 《喉科指掌》
  27. 叙万氏幼科源流《幼科发挥》
  28. 《经穴汇解》
  29. 叙万氏幼科源流《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30. 《邯郸遗稿》
  31. 叙五《厘正按摩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