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背部中行(凡一十三穴)
1.大 ∶一穴,一本作椎。今从页作 ,余皆仿此。在第一椎上陷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疗五劳七伤,温疟 疟,气疰,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针入五分,留三呼,泻五吸。若灸以年为壮。《甲乙经》云∶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 穴。凡度周身孔穴,远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内纹为一寸,《素问》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绳度量孔穴,绳多出缩,取穴不准。今以薄竹片点量分寸,疗病准的。
2.陶道∶一穴,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足太阳之会。治头重目瞑,洒淅寒热,脊强,汗不出。
可灸五壮,针入五分。
3.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治癫疾,螈 ,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针入五分,灸七七壮。
4.神道∶一穴,在第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寒热头痛,进退往来, 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可灸七七壮,至百壮止。小儿风痫螈 ,可灸七壮。
5.灵台∶一穴,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经阙疗病法,出《素问》。
6.至阳∶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寒热,解散,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7.筋缩∶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视。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8.脊中∶一穴,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风痫,癫邪,温病,积聚,下利。禁不可灸,灸则令人腰背伛偻。针入五分,得气即泻。
9.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督脉气所发。
治积气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腰脊强不得屈伸,腹中留积。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10.命门∶一穴,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头痛不可忍,身热如火,汗不出,螈 里急,腰腹相引痛。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11.阳关∶一穴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阙疗病法,出《素问》。
12.腰 ∶一穴,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乃取得其穴。督脉气所发。治腰髋疼,腰脊强不得回转,温疟 疟。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可灸七壮至七七壮。慎房劳,举重强力。《甲乙经》云∶针入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壮。
13.长强∶一穴,一名气之阴 ,督脉络别。《甲乙经》云∶在脊 端,足少阴、少阳所结会。治肠风下血,五种痔,疳蚀,下部 。针入三分,抽针以太痛为度。其穴跌地取之乃得。灸然不及针,日灸三十壮,至二百壮止。此痔根本是冷,慎冷食、房劳。《甲乙经》云∶针入二寸,留七呼。

- 背部中行(凡一十三穴)《金针秘传》
- 背部中行《秘传眼科龙木论》
- 背部中行十二穴《针灸大全》
- 背部证治(计一证)《外科证治全书》
-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医宗金鉴》
- 背部俞穴歌(医统)《针灸大成》
-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 背部穴俞歌《古今医统大全》
- 背第二侧线《中医词典》
- 背部穴图《针灸易学》
- 背第二行自第一椎两旁挟脊各一寸半.下行至 骨下.及八 .凡四十四穴《经穴汇解》
- 背部湿痰块《医门补要》
- 背第三行自第二椎两旁.挟脊各三寸至二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经穴汇解》
- 背部三行二十八穴《针灸大全》
- 背第一侧线《中医词典》
- 背部二行左右四十六穴《针灸大全》
- 背恶寒《中医词典》
- 背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金针秘传》
- 背恶寒《伤寒捷诀》
- 背部第三行《秘传眼科龙木论》
- 背恶寒《伤寒六书》
- 背部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金针秘传》
- 背恶寒《伤寒六书》
- 背部第二行《秘传眼科龙木论》
- 背恶寒《丹溪手镜》
- 背部《外科大成》
- 背恶寒《医效秘传》
- 背部《医宗金鉴》
- 背恶寒歌《伤寒百证歌》
- 背部《医宗金鉴》
- 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医学入门》
《金针秘传》
- 作者:? 朝代:? 年份:?
- 一、论针灸学之渊源及真传之难得
- 二、医经录要
- (一)《灵枢·经脉》篇
- (二)《灵枢·本输》篇
- (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 (四)《灵枢·小针解》
- (五)《灵枢·营气》篇
- (六)《灵枢·营卫生会》篇
- (七)《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 (八)《素问·刺要论》篇
- (九)《素问·刺齐论》篇
- (十)《素问·刺禁论》篇
- (十一)《素问·刺志论》篇
- (十二)《素问·针解》篇
- (十三)《难经》录要
- 三、骨度尺寸图说(图缺)
- 四、经脉孔穴起止图说
- 五、周身孔穴总图(图缺)
- 六、十二经孔穴图及歌括
- (一)手太阴肺经穴图及歌括
-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三)足阳明胃经穴图及歌括
- (四)足太阴脾经穴图及歌括
- (五)手少阴心经穴图及歌括
-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图及歌括
- (八)足少阴肾经穴图及歌括
-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及歌括
-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图及歌括
-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图及歌括
-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图及歌括
- 七、奇经八脉孔穴图说及歌括
- (一)奇经八脉总说
- (二)奇经八脉总歌
- (三)任脉穴图(图缺)(二十四穴)
- (四)任脉穴歌
- (五)督脉穴图(图缺)(二十七穴)
- (六)督脉穴歌
- (七)冲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八)冲脉穴歌
- (九)阳跷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十)阳跷脉穴歌
- (十一)阴跷脉穴图(图缺)(三穴)
- (十二)阴跷脉穴歌
- (十三)阳维脉穴图(图缺)(十七穴)
- (十四)阳维脉穴歌
- (十五)阴维脉穴图(图缺)(七穴)
- (十六)阴维脉穴歌
- (十七)带脉穴图(图缺)(六穴)
- (十八)带脉穴歌
- 八、针法秘传
-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此即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各穴之主治也)
- (一)手太阴肺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二)手阳明大肠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八穴)
- (三)手少阴心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四)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及臂凡一十六穴)
- (五)手厥阴心主脉(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六穴〕
- (六)手少阳三焦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四穴)
- (七)足厥阴肝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八)足少阳胆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八穴)
- (九)足太阴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十)足阳明胃经(左右及股凡三十穴)
- (十一)足少阴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穴)
-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左右足凡三十六穴)
- 十、头面偃伏正侧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偃伏头部中行(凡一十穴)
- (二)偃伏头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四穴)
- (三)偃伏头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四)侧头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 (七)正面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
- (八)正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
- (九)侧面部(左右凡一十六穴)
- 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十二、侧颈项膺侧腋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十三、腹部及侧胁各经穴主治病症
- 十四、或问
- 十五、针验摘录
- (一)头风
- (二)阳痿
- (三)中风
- (四)臂痛
- (五)手麻
- (六)盲肠炎
- (七)中风
- (八)肠癖
- (九)脚面毒瘀
- (十)肩背痛
- (十一)胸痛
- (十二)子宫岩
- (十三)肾不纳气
- (十四)臂痛
- (十五)心痒
- (十六)腰痛
- (十七)膈食
- (十八)胃病
- (十九)蛇蛊
- (二十)干血
- (二十一)死脉
- (二十二)小肠气
- (二十三)齿痛
- (二十四)腰痛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