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鼻渊鼻痔鼻衄论

《疡科心得集》书籍目录

鼻渊者,鼻流浊涕不止,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久而不愈,即名脑漏。乃风热烁脑而液下渗,此肾虚之证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热于脑。《原病式》曰∶如以火烁金,热极则化为水。然究其原,必肾阴虚而不能纳气归元,故火无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液之气不得降下,并于空窍,转为浊涕,津液为之逆流矣。于是肾肝愈虚,有升无降,有阳无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此宜戒怒以养阳,绝欲以养阴,断炙 ,远酒面,以防作热。然后假之良医,滋肾清肺为君,开郁顺气为臣,补阴养血为佐,俾火息金清,降令胥行,气畅郁舒,清窍无壅,阳开阴阖,相根据相附,脏腑各司乃职,自慎以培其根,药饵以治其病,间有可愈者。苟或骄恣不慎,或误投凉药,虽仓扁不能使之长生矣。主治之方,如初起用苍耳散,久则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麦味地黄汤加味逍遥散,酌而用之可也。

者,鼻内 肉,结如榴子,渐大下垂,或时缩进,或时垂出,闭塞孔窍,使气不得宣通。此由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夫鼻孔为肺之窍,为呼吸之门户,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肺气壅盛,一有阻滞,诸病生焉,故有鼻痔之患。宜内服辛夷散,或辛夷清肺饮;外以 砂散逐日点之,渐化为水乃愈。宜慎起居,节饮食,庶不致再发。

鼻衄者,或心火,或肺火,或胃火,逼血妄行,上乾清道而为衄也。有因六淫之邪,流传经络,涌泄清道而致者;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者;有因过食膏粱积热而致者。治法∶外因者,以辛凉清润为主,如羚羊犀角、细生地石斛生石膏知母元参连翘山栀丹皮等;内因者,若系肝阳化风上逆,则宜甘咸柔婉,如阿胶、生地、石决明天冬麦冬之属;若肾阴亏损,虚阳浮越者,则以滋潜为主,如六味丸虎潜丸之类;其由饮食不节而火盛者,则用和阳消毒,如黄连解毒汤是也。又书谓∶妇人产后,口鼻有黑气,及见鼻衄为不可治者,何也?盖五脏之华,皆上注于面,凡色红赤者,阳热之生气也;青黑者,阴寒之绝气也。况口鼻为阳明多血多气之部,而见阴寒惨杀之气,则胃中阳和之气衰败可知矣;复至鼻衄,则阳亡阴走也;胃绝肺败,阴阳两亡,故不可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疡科心得集》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疡科心得集》书籍目录
  1. 辨鼻渊鼻痔鼻衄论《疡科心得集》
  2. 辨鼻色《医学摘粹》
  3. 辨臂痈鱼肚发论《疡科心得集》
  4. 辨暴发赤肿疼过用寒凉下元虚冷又用参桂补养下元壮健云翳锢蔽不退当用何药论《眼科阐微》
  5. 辨表里不可执《诊脉三十二辨》
  6. 辨斑疹《中医词典》
  7. 辨表证虚实《医宗金鉴》
  8. 辨斑疹《温热论》
  9. 辨表证虚实《痘疹心法要诀》
  10. 辨百会疽玉枕疽论《疡科心得集》
  11. 辨别小儿病症之虚实《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2.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13. 辨别孕病《医宗金鉴》
  14. 辨白疹《温热论》
  15. 辨别孕病《妇科心法要诀》
  16. 辨白秃疮肥疮论《疡科心得集》
  17. 辨鬓疽额疽论《疡科心得集》
  18. 辨安胎用黄芩白术论《女科经纶》
  19. 辨病《幼科铁镜》
  20. 辨《素问》“浊气归心”之讹《吴医汇讲》
  21. 辨病被忽视的根源《中医疾病预测》
  22. 辨《金匮》之《吴医汇讲》
  23. 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学》
  24. 辨《活人书》妇人伤寒之说《吴医汇讲》
  25. 辨病与潜病《中医疾病预测》
  26. 《针灸聚英》
  27. 辨病源《白喉条辨》
  28. 遍体炎炎《疫疹一得》
  29. 辨病治病疑难说《目经大成》
  30. 遍体生疮《急救广生集》
  31.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疡科心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