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证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其经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宜大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以四逆辈。)
伤寒三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脉大而胸满多痰者,宜吐之;无此证者,宜汗之。)
伤寒脉浮缓,(亦大之类。)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五苓散加茵陈主之。)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橘皮汤主之。
五苓茵陈汤
以茵陈浓煎,汤调五苓散二钱服之,日三四,黄从小便下,以小便清为度。
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去滓,分二服,稍热呷,未瘥再作服。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

- 太阴证《伤寒总病论》
- 太阴证《伤寒九十论》
- 太阴证《此事难知》
- 太阴者,言肾水也《思考中医》
- 太阴证寒呃(胃神经官能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者,言脾土也《思考中医》
- 太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读医随笔》
- 太阴证视歧(复视、双目动脉硬化性网膜病变)《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脏病四逆证二 太阴三《伤寒悬解》
- 太阴证水肿《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脏病脉证治六条《伤寒贯珠集》
- 太阴证痰咳(慢性支气管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脏病《中医词典》
- 太阴证胃脘痛《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脏病《伤寒悬解》
- 太阴证泄泻(慢性肠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运气义《思考中医》
- 太阴之复《史载之方》
- 太阴阴邪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 太阴治方要义《思考中医》
- 太阴阳邪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 太阴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 太阴阳邪脉证《医宗金鉴》
- 太渊《中医词典》
- 太阴阳明之异《类经》
- 太渊《针灸学》
- 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温病正宗》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手穴手纹诊治》
- 太阴阳明论篇《疡医大全》
-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针灸大成》
《伤寒总病论》
- 作者:庞安石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00年
-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伤寒论音训
- 不可作煮散方
- 庞先生伤寒论序
- 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
- 题宋刻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后
- 跋庞安常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