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证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上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足少阳胆属木,弦者,细长如琴弦状。仲景云∶脉浮而紧曰弦。非谓此弦脉也,凡伤寒脉浮紧相载,皆属弦之类也。有属太阳,有属阳明者。少阳正得弦脉,体是小弦长大脉也,多宜和表,鲜有汗证。)
少阳之证,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三阳经皆病,未入于脏,可汗而解。(仲景少阳证,唯小柴胡乃和表药耳。)
弦细,头痛发热,属少阳,宜小柴胡汤。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此属少阳、阳明证也。(方在太阳证中。)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可吐下,脉紧者,小柴胡汤主之。(少加牡蛎。)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小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知犯何逆者,犯四种温病,坏候也。)
少阳中风,两耳微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惊悸,小柴胡汤主之。(方在和表证中。)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合目则汗。(不言弦者,隐于长大也。)
三阳合病,面垢谵语,腹满身重,不能转侧,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者,宜白虎汤。(方在厥阴证中。)
伤寒四五日,或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闷,此为阳去入阴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病到阴必吐利。)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愈也。(小而平匀者也。)

- 少阳证《伤寒总病论》
- 少阳证《伤寒九十论》
- 少阳证《此事难知》
- 少阳运气义《思考中医》
- 少阳证癫狂《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阳螈《吴鞠通医案》
- 少阳证发热《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阳鱼《医学入门》
- 少阳证一条《伤寒贯珠集》
- 少阳一方《本草乘雅半偈》
- 少阳之复《史载之方》
- 少阳阳明《伤寒指掌》
- 少阳之脉《思考中医》
- 少阳新法《伤寒指掌》
- 少阳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 少阳邪《灵素节注类编》
- 少阴《中医名词词典》
- 少阳小柴胡汤证《伤寒说意》
- 少阴《时方妙用》
- 少阳相火《医学摘粹》
- 少阴《医学三字经》
- 少阳相火《四圣心源》
- 少阴〔后〕篇《伤寒恒论》
- 少阳相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少阴〔前〕篇《伤寒恒论》
- 少阳问答一《伤寒寻源》
- 少阴本病述古《伤寒指掌》
- 少阳问答三《伤寒寻源》
- 少阴本义《思考中医》
- 少阳问答二《伤寒寻源》
- 少阴病《中医名词词典》
《伤寒总病论》
- 作者:庞安石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00年
-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伤寒论音训
- 不可作煮散方
- 庞先生伤寒论序
- 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
- 题宋刻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后
- 跋庞安常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