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证

《伤寒总病论》书籍目录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此证恶寒可发汗,若恶寒罢,反自汗恶热者,为胃家实,属正阳明,宜调胃承气汤,方在太阳证下。)

庞曰∶有三阳阳明者,其太阳阳明,本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少阳阳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难也;正阳阳明者,病患本风盛气实,津液消铄,或始恶寒,汗出多,寒罢而反发热,或始得病便发热狂言也。

凡阳明证俱宜下,唯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

二阳合病,脉必浮大而长,外证必头痛腰疼,肌热目疼鼻干也。浮大者,太阳受病也;长者,阳明也。头腰太阳也,肌目鼻阳明也。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下之则愈。(方在可下证中。)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自微汗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蒸之。若汗出不彻,当短息,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出而不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宜麻黄汤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其脉涩故知也。(方在可汗证中。古本字多差误,以从来所见病患证候中,符合如此,故改正。)阳明病,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

阳明病中寒,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方在可汗证中。)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方在可汗证中。)若不恶寒,为外欲解,手足 然汗出者,大便已硬,宜大承气汤。(方在可下证中。)

阳明病有不可攻者,谓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或发汗,或自汗,大便虽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津液恐还入胃,必先硬后溏也。小便自如,乃可攻之。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其脉浮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此证必无汗,与后证相似,且恶寒无汗为异,以咽干腹满,亦不宜正与汗药,别与消详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烦躁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苔生舌上者,栀子香豉汤主之。

栀子(十枚) 香豉(二合)

水二升,煮栀子减半,下豉再煮八合,去滓,温服一盏。得快吐者,止后服。

脉浮紧,必无汗,而反有汗,咽燥,腹满,恶热,法当下之;而又脉浮紧,不当下,此恐变风温,宜细详。

阳明病,口鼻燥,但漱水而不欲咽者,必衄。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总病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总病论》书籍目录
  1. 阳明证《伤寒总病论》
  2. 阳明战汗《经方实验录》
  3. 阳明证《此事难知》
  4. 阳明燥金《医学摘粹》
  5. 阳明证高热痿蹙《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6. 阳明燥金《四圣心源》
  7. 阳明证臌胀《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8. 阳明燥金《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9. 阳明证呕吐(食管癌待查)《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0. 阳明欲剧时相《思考中医》
  11. 阳明之复《史载之方》
  12. 阳明与少阳合病《中医名词词典》
  13. 阳明之阳《中医词典》
  14. 阳明瘀血抵当证一 阳明四十七《伤寒悬解》
  15. 阳明治方要义《思考中医》
  16. 阳明蓄血《中医词典》
  17. 阳明中篇《伤寒恒论》
  18. 阳明虚证提纲 阳明五十一《伤寒悬解》
  19. 阳明中篇 计四方《伤寒恒论》
  20. 阳明虚证 阳明入太阴去路《伤寒悬解》
  21. 阳明主肉《中医词典》
  22. 阳明新法《伤寒指掌》
  23. 阳明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24. 阳明下篇《伤寒恒论》
  25. 阳疟《中医词典》
  26. 阳明问答一《伤寒寻源》
  27. 阳起石《神农本草经》
  28. 阳明问答五《伤寒寻源》
  29. 阳起石《本草纲目》
  30. 阳明问答四《伤寒寻源》
  31. 阳起石《雷公炮制药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