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证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此证恶寒可发汗,若恶寒罢,反自汗恶热者,为胃家实,属正阳明,宜调胃承气汤,方在太阳证下。)
庞曰∶有三阳阳明者,其太阳阳明,本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少阳阳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难也;正阳阳明者,病患本风盛气实,津液消铄,或始恶寒,汗出多,寒罢而反发热,或始得病便发热狂言也。
凡阳明证俱宜下,唯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
二阳合病,脉必浮大而长,外证必头痛腰疼,肌热目疼鼻干也。浮大者,太阳受病也;长者,阳明也。头腰太阳也,肌目鼻阳明也。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下之则愈。(方在可下证中。)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自微汗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蒸之。若汗出不彻,当短息,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出而不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宜麻黄汤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其脉涩故知也。(方在可汗证中。古本字多差误,以从来所见病患证候中,符合如此,故改正。)阳明病,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
阳明病中寒,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方在可汗证中。)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方在可汗证中。)若不恶寒,为外欲解,手足 然汗出者,大便已硬,宜大承气汤。(方在可下证中。)
阳明病有不可攻者,谓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或发汗,或自汗,大便虽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津液恐还入胃,必先硬后溏也。小便自如,乃可攻之。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其脉浮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此证必无汗,与后证相似,且恶寒无汗为异,以咽干腹满,亦不宜正与汗药,别与消详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烦躁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苔生舌上者,栀子香豉汤主之。
水二升,煮栀子减半,下豉再煮八合,去滓,温服一盏。得快吐者,止后服。
脉浮紧,必无汗,而反有汗,咽燥,腹满,恶热,法当下之;而又脉浮紧,不当下,此恐变风温,宜细详。
阳明病,口鼻燥,但漱水而不欲咽者,必衄。

- 阳明证《伤寒总病论》
- 阳明战汗《经方实验录》
- 阳明证《此事难知》
- 阳明燥金《医学摘粹》
- 阳明证高热痿蹙《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阳明燥金《四圣心源》
- 阳明证臌胀《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阳明燥金《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阳明证呕吐(食管癌待查)《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阳明欲剧时相《思考中医》
- 阳明之复《史载之方》
- 阳明与少阳合病《中医名词词典》
- 阳明之阳《中医词典》
- 阳明瘀血抵当证一 阳明四十七《伤寒悬解》
- 阳明治方要义《思考中医》
- 阳明蓄血《中医词典》
- 阳明中篇《伤寒恒论》
- 阳明虚证提纲 阳明五十一《伤寒悬解》
- 阳明中篇 计四方《伤寒恒论》
- 阳明虚证 阳明入太阴去路《伤寒悬解》
- 阳明主肉《中医词典》
- 阳明新法《伤寒指掌》
- 阳明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 阳明下篇《伤寒恒论》
- 阳疟《中医词典》
- 阳明问答一《伤寒寻源》
- 阳起石《神农本草经》
- 阳明问答五《伤寒寻源》
- 阳起石《本草纲目》
- 阳明问答四《伤寒寻源》
- 阳起石《雷公炮制药性解》
《伤寒总病论》
- 作者:庞安石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00年
-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伤寒论音训
- 不可作煮散方
- 庞先生伤寒论序
- 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
- 题宋刻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后
- 跋庞安常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