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痞证

《伤寒总病论》书籍目录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为痞。(发热恶寒,为发于阳,误下则为结胸;无热恶寒,为发于阴,误下则为痞气。)

伤寒下之后,若发热汗出者,为欲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气,宜半夏泻心汤

甘草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一两半) 黄连(半两) 大枣(六枚) 半夏(一两一分)

咀,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温温饮一盏,日三夜二。(设下后津液入里,胃虚上逆,寒结在心下,故宜辛甘发散。半夏下气,苦能去湿,兼通心气;又甘草力大,故干姜黄连不能相恶也。)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一两) 黄连 黄芩(各半两)

咀,以虾眼沸汤一升渍之,须臾绞去滓,温温分四服,得利止后服。(寒湿迫心气不行,欲作热也。)

心下痞闷,而复恶寒汗出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内加附子主之。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四破,以水三合,煎一合。去附子,以附子汁内汤中,和匀服之。)

泻心汤而痞不解,其人渴而口干燥,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可水证中。)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宜生姜泻心汤

生姜(二两) 人参 甘草 黄芩(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一分) 大枣(六枚) 黄连 干姜(各半两)

咀,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作四服。(胃中不和,为少阳木气所制,故用二姜之辛味。)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二两) 黄芩 干姜 人参(各半两) 半夏(一两一分) 大枣(六枚) 黄连(半两)

咀,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作四服。(胃虚故加甘味。)

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前加附子,是汗出多而恶寒,表将解而里结未除故也;此证是发汗后无汗恶寒,故先须解表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汗出,呕吐下利,是胃中津液燥,里有结实,非胃虚也,故以大柴胡汤下之。)

病患胁下素有痞,连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为脏结,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总病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总病论》书籍目录
  1. 心下痞证《伤寒总病论》
  2. 心下痞硬《中医词典》
  3. 心下痛《中医词典》
  4. 心下痞痛《中医词典》
  5. 心下温温欲吐《中医名词词典》
  6. 心下痞满《中医词典》
  7. 心下悬急懊痛方四首《外台秘要》
  8. 心下痞二十五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9. 心下硬满证十二 阳明六十三《伤寒悬解》
  10. 心下痞《卫生宝鉴》
  11. 心下支结《中医名词词典》
  12. 心下痞《卫生宝鉴》
  13. 心下支结《中医词典》
  14. 心下痞《中医词典》
  15. 心痫《中医词典》
  16. 心下满急《普济方·针灸》
  17. 心向量图《心脏病学》
  18. 心下满急《新修本草》
  19. 心小肠部《脉经》
  20. 心下满附结胸痞气脏结《医效秘传》
  21. 心小肠俱实《中医词典》
  22. 心下满《伤寒明理论》
  23. 心小肠俱实《备急千金要方》
  24. 心下满《丹溪手镜》
  25. 心小肠俱虚《中医词典》
  26. 心下满《伤寒大白》
  27. 心小肠俱虚《备急千金要方》
  28. 心下满《中医词典》
  29. 心邪《中医词典》
  30. 心下满《中医名词词典》
  31. 心邪《灵素节注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