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痞证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为痞。(发热恶寒,为发于阳,误下则为结胸;无热恶寒,为发于阴,误下则为痞气。)
伤寒下之后,若发热汗出者,为欲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气,宜半夏泻心汤。
甘草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一两半) 黄连(半两) 大枣(六枚) 半夏(一两一分)
咀,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温温饮一盏,日三夜二。(设下后津液入里,胃虚上逆,寒结在心下,故宜辛甘发散。半夏下气,苦能去湿,兼通心气;又甘草力大,故干姜黄连不能相恶也。)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咀,以虾眼沸汤一升渍之,须臾绞去滓,温温分四服,得利止后服。(寒湿迫心气不行,欲作热也。)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四破,以水三合,煎一合。去附子,以附子汁内汤中,和匀服之。)
与泻心汤而痞不解,其人渴而口干燥,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可水证中。)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宜生姜泻心汤。
生姜(二两) 人参 甘草 黄芩(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一分) 大枣(六枚) 黄连 干姜(各半两)
咀,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作四服。(胃中不和,为少阳木气所制,故用二姜之辛味。)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二两) 黄芩 干姜 人参(各半两) 半夏(一两一分) 大枣(六枚) 黄连(半两)
咀,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作四服。(胃虚故加甘味。)
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前加附子,是汗出多而恶寒,表将解而里结未除故也;此证是发汗后无汗恶寒,故先须解表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汗出,呕吐下利,是胃中津液燥,里有结实,非胃虚也,故以大柴胡汤下之。)
病患胁下素有痞,连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为脏结,死。

- 心下痞证《伤寒总病论》
- 心下痞硬《中医词典》
- 心下痛《中医词典》
- 心下痞痛《中医词典》
- 心下温温欲吐《中医名词词典》
- 心下痞满《中医词典》
- 心下悬急懊痛方四首《外台秘要》
- 心下痞二十五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心下硬满证十二 阳明六十三《伤寒悬解》
- 心下痞《卫生宝鉴》
- 心下支结《中医名词词典》
- 心下痞《卫生宝鉴》
- 心下支结《中医词典》
- 心下痞《中医词典》
- 心痫《中医词典》
- 心下满急《普济方·针灸》
- 心向量图《心脏病学》
- 心下满急《新修本草》
- 心小肠部《脉经》
- 心下满附结胸痞气脏结《医效秘传》
- 心小肠俱实《中医词典》
- 心下满《伤寒明理论》
- 心小肠俱实《备急千金要方》
- 心下满《丹溪手镜》
- 心小肠俱虚《中医词典》
- 心下满《伤寒大白》
- 心小肠俱虚《备急千金要方》
- 心下满《中医词典》
- 心邪《中医词典》
- 心下满《中医名词词典》
- 心邪《灵素节注类编》
《伤寒总病论》
- 作者:庞安石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00年
-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伤寒论音训
- 不可作煮散方
- 庞先生伤寒论序
- 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
- 题宋刻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后
- 跋庞安常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