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唇疔茧唇唇疳论

《疡科心得集》书籍目录

唇疔生于上下嘴唇,系脾胃两经火毒所致。初起如粟,或不痛,或痒甚,其形甚微,其毒极深,其色或赤或白;若唇口上下紫黑色者,根行甚急,不一日头面肿大,三、四日即不救。疔毒以愈小而愈横也。治宜急泄火毒,勿损其脾胃之气,毒易散矣。以蟾酥丸犀角地黄汤主之。外用白雪丹入疮头,以膏盖贴,俟次日揭开,挤去毒血;如未透泄,再用再贴。

又初时须细看腿湾委中穴,有紫黑筋,用长针刺破出血,其毒即泄。

茧唇亦生于嘴唇。经云∶唇本脾之外候。又云∶脾之荣在唇。故燥则干,热则裂,风则,寒则揭。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状,故名茧唇也。或因思虑暴急,心火焦炽,传授脾经;或因醇酒浓味,积热伤脾,而肾水枯竭。须审其证之因,惟补肾水、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矣。归脾养荣汤主之;作渴者,早服加减八味丸,午服清凉甘露饮,以滋化源。若妇人患此,阴血衰少故也,四物逍遥散主之。

又 唇疳,发于小儿嘴唇四旁,红赤无皮,不时燥裂。此由脾经湿热,或胃火积热上壅,小儿时以舌伸 ,以润其燥。以白芷五倍子为末,掺之即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疡科心得集》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疡科心得集》书籍目录
  1. 辨唇疔茧唇唇疳论《疡科心得集》
  2. 辨春夏秋冬温暑凉寒四证病原《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3. 辨从脉不从症《诊脉三十二辨》
  4. 辨疮肿浅深法《外科精义》
  5. 辨从症不从脉《诊脉三十二辨》
  6. 辨疮肿浅深法《中医词典》
  7. 辨大便干燥非风火《医林改错》
  8. 辨疮肿《中医词典》
  9. 辨大肠痈小肠痈论《疡科心得集》
  10. 辨疮疹脉症并治《婴儿论》
  11. 辨大麻疯论《疡科心得集》
  12. 辨疮血风疮论《疡科心得集》
  13. 辨大头瘟抱头火丹毒论《疡科心得集》
  14. 辨疮疽善恶法《外科精义》
  15. 辨大腿痈阴包毒论《疡科心得集》
  16. 辨疮疽疖肿证候法《外科精义》
  17. 辨代指蛀节疔鳅肚疔论《疡科心得集》
  18. 辨疮毒上攻于目白睛有结胞论《眼科阐微》
  19. 辨丹溪主末二字即标本论《女科经纶》
  20. 辨褚氏春瘟夏疫《松峰说疫》
  21. 辨点眼法《眼科秘诀》
  22. 辨初生脉证并治《婴儿论》
  23. 辨跌打损伤及杖疮合论《疡科心得集》
  24.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脉经》
  25. 辨鼎翁公祖颐养天和宜用之药《寓意草》
  26. 辨迟脉所统有五《诊脉三十二辨》
  27. 辨动得静得《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28. 辨成氏再传之讹《伤寒括要》
  29. 辨痘毒总论《疡科心得集》
  30. 辨沉脉所统有五《诊脉三十二辨》
  31. 辨毒攻脏诀《喉舌备要秘旨》

《疡科心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