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痘毒总论

《疡科心得集》书籍目录

夫痘者,系先天之毒所发;而痘毒者,是毒发未尽,而复结为也。人之有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当父母媾精之时,惟恃一点真元之火,相为凝结,是胎元之初成,即胎毒之蕴蓄,故名之曰胎毒。此毒潜伏命门,至受生以后,有触即发,无触则不发,故其发有迟速,有数月而即发者,有数岁而始发者,更有十余岁而后发者。当其未发时,形气俱泯,无可端倪,若未燧之火,何处寻觅?又何可解释?及其有触而发,则勃然不可御。盖其毒瓦斯动于命门,发自五脏,实动五脏真气,斯时全赖血气送毒外出,运化之而成浆,收结之而成痂,而后其毒始尽,脏腑可安。若或血气衰弱浆水不足,不能尽送毒瓦斯外出,虽痘疮已愈,而遗毒之未尽者,不免结为痈疡,而痘毒生焉已。然痘毒之生也,发于时痘后者轻,发于种痘后者重,何则?时痘感时行之邪,触动胎元之毒而发,故其为痘证也重,而毒能尽泄,痘后即或生疡,不过痘、痈、疔、而已。至种痘则外无天行时邪,祗借些微痘苗之气,以引胎元之毒,故其为痘证也轻,痘出之后,余毒未能尽泄,而发为痘毒,纯是先天火邪所结,所以溃脓腐烂,未能速愈也。且余毒必发于节骱,盖以痘未结痂,火毒未泄,走入络中,故或发于肘腕,或生于膝胫,起则漫肿,寒热潮热,烦躁口干成脓。溃后若小儿先天禀足,气实壮强者,即可数日收功;其或正亏,余毒攻络者,即名气虚毒滞,穿溃后每难收口。总须胃强脾旺,气血充盈,始可无妨。如体怯少纳,或脾泄便溏,或潮热不退,即成损怯矣。要知此疡起时,若 红漫肿,寒热交作者,当从实证治,宜清火解毒。起时如色白漫肿,缓于成功作脓者,当以虚证治,即用补托。如溃后不收敛者,当以虚痰治;若止用清火解毒之剂,使脾胃受戕,乳食不贪,微热不退,致成损怯而毙者多矣。此不可不辨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疡科心得集》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疡科心得集》书籍目录
  1. 辨痘毒总论《疡科心得集》
  2. 辨动得静得《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3. 辨毒攻脏诀《喉舌备要秘旨》
  4. 辨鼎翁公祖颐养天和宜用之药《寓意草》
  5. 辨讹《冯氏锦囊秘录》
  6. 辨跌打损伤及杖疮合论《疡科心得集》
  7. 辨恶寒《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8. 辨点眼法《眼科秘诀》
  9. 辨儿之变蒸《儿科萃精》
  10. 辨丹溪主末二字即标本论《女科经纶》
  11. 辨耳色《医学摘粹》
  12. 辨代指蛀节疔鳅肚疔论《疡科心得集》
  13. 辨耳痈耳菌虚实论《疡科心得集》
  14. 辨大腿痈阴包毒论《疡科心得集》
  15. 辨二便《医理真传》
  16. 辨大头瘟抱头火丹毒论《疡科心得集》
  17. 辨发背搭手阴阳虚实异证同治论《疡科心得集》
  18. 辨大麻疯论《疡科心得集》
  19.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20. 辨大肠痈小肠痈论《疡科心得集》
  21.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伤寒论》
  22. 辨大便干燥非风火《医林改错》
  23. 辨发惊脉证并治《婴儿论》
  24. 辨从症不从脉《诊脉三十二辨》
  25. 辨发颐豌豆疮论《疡科心得集》
  26. 辨从脉不从症《诊脉三十二辨》
  27. 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医林改错》
  28. 辨唇疔茧唇唇疳论《疡科心得集》
  29. 辨方宜脉《诊脉三十二辨》
  30. 辨春夏秋冬温暑凉寒四证病原《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31. 辨肥瘦脉异《诊脉三十二辨》

《疡科心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