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推拿抉微》书籍目录

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下为肠泄,久为肠 。陈飞霞曰∶小儿此病初起,两眉皱而多啼,由腹痛也。烦躁不安,由里急后重也。数至圊而不能,或赤白相兼,或单红单白,是其候也。周梦觉曰∶痢有不与世相递嬗,而名则因时而变易。方策所传,其来有自,不容不据古以准今。《素问》谓之肠 ,《难经》谓之里急后重,汉谓之滞下,晋谓之秋燥,至唐方谓之痢。即其名而绎其义,便血曰 ,痛甚日急,壅甚曰滞,皱裂,曰燥不利曰痢,痢之情形,已显示于称名之表。历代以来,扬榷指陈,扬榷,犹言大概也。不啻以暮鼓晨钟,发人深省。治是症者,顾可孟浪从事,翻欲缄滕扃 而置之死地乎。当此暑炎方退,金飙初起,土间其中,热湿燥汇于一时,三气凑而为病。有时行者,从皮毛入,微恶寒腹痛,泄尽宿食,方转红白。风之所过,行于一家,则病一家;行于一境,则病一境。有传染者,从口鼻入,不恶寒腹痛,随泄宿食,即转红白。气之所触,染于一人则病一人,染于一方则病一方。于斯时也,抚枕席而兴嗟,何分男女,如厕坑而抱痛,莫测死生。天气阴晴,诟闻一室;灯光明灭,呻彻五更。饮膏粱者无论已,可怜寒土当灾,朋尽返回,难邀甲戌之峙,人皆掩鼻,从传庚癸之呼。聚桑梓者犹可也,最苦旅人远适,今雨不来,谁恤零丁异地;闻风争避,那管客子离乡。儒者考古今之得失,证一己之功修,于是证而参上乘焉。本来恻隐之心,自应以之普度也。喻嘉言∶初用辛凉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里。刘河间曰∶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脓血自除。余于痢之时行初起者,而宗嘉言焉,疏经络而趋邪,败毒散克壮元老之猷。于痢之传染初起者,而宗河间焉,和营卫而导滞,芍药汤允占丈人之吉。及其归宿,郁则为热,试诊其脉,未有不数者,所以香连丸,为治痢之总方。顾在表忌用者,邪犹未入于里也。久病难用者,恐重伤其生气也。昔赵养葵以六味地黄汤伤寒,人讥为赵氏之创见,而下多伤阴。余尝以六味地黄汤治痢,此又余之创见也。如果脉虚自汗,赤白将尽,真人养脏汤诃子散,俱可酌而用之。夫痢不分赤白,既出于热,反服辛热而愈者,此乃从治之法。盖人之禀赋有寒有热,邪热之中人,每从其类而化。辛热药能开郁解结,使气血得以宣通,特宜于以寒化热之人。若遇以热化热,而误用之,其祸有不可胜言矣。存心济世者,倘遇以寒化热之痢,用温补而大获其效,慎勿执以为例。

人参败毒散

人参(一钱) 羌活(五分) 独活(五分) 柴胡(一钱) 前胡(一钱) 川芎(五分) 枳壳(一钱)桔梗(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一钱)

芍药汤

芍药(一钱) 当归(一钱)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大黄(一钱) 木香(六分) 槟榔(七分)肉桂(五分) 炙甘草(一钱)

香连丸

黄连(二钱) 吴萸(一钱上二味同炒,去吴芋,加木香五分,不见火,共研细末,醋糊为丸)

真人养脏汤

粟壳(一钱) 诃子(一钱) 肉豆蔻(一钱) 木香(六分) 甘草(一钱) 肉桂(五分) 人参(一钱)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子散

粟壳(一钱) 诃子(一钱) 干姜(七分) 陈皮(一钱) 上共为细末,空心服。

桂附汤

附子(三分) 肉桂(三分) 干姜(六分) 焦术(一钱) 砂仁(五分) 炙甘草(一钱)

涂蔚生曰∶痢虽只分红白,与红白相兼者三种,而寒热虚实之症,亦无不尽在其中。唐容川曰∶肠胃之中,除却糟粕,只微有脂膏水液而已。脂膏属血分,水液属气分。病气分,则水混而为白痢。病血分,则血扰而为赤痢。

气血交病,则赤白相半。由何处酿成真脓,而从大便泄出哉。有之,则毒聚肠胃,将肠胃脂膏血肉,蒸化为脓,或下如烂瓜,或如屋漏水,此腐肠溃胃之危候,与之腐烂无异,此非寻常治痢之法所能克也。是容川已将痢之发生原由,揭示其大概矣。而治之之法,有谓宜发汗者;有谓宜清凉者,有谓宜寒热合治者,有谓由于夏月贪凉,过食生冷,至秋伏阴内动,应时而痢,宜温暖者;有谓时痢宜泻,久痢宜补者;有谓宜收涩者;有谓初痢忌用芩连者,有谓宜燥湿者;有谓宜消导者。以上之主张,既不一致,而彼此之互相攻讦,亦因以起矣。余以患痢五年,深恨大医之难延,名医之炎凉,时医之误我,于是引咎自奋,弃儒就医。偏于痢症一门,三致意焉。迨其痢自治愈,稍有心得,始知诸家之所主张,均有至理,而亦即有所偏也。吾人如欲长于治痢,必须知诸家之有所长,与诸家之所短。而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互相参考补用。聚群众之精华,成一己之利器,方能有中而不偏,有济而无偾也。

夫痢之所以宜发汗者,以寒邪从皮毛而入,循外之周身油膜,以入内之肠胃油膜。肠胃之气化,既受阴凝下降而为白痢。吾人即急当升提开发,使邪之由外而入者,仍由外而出,此葛根柴胡等药之在所必用也;若有里急后重,欲便不便者,而木香、槟榔枳壳当归白芍等在所必用,有寒热风者,而防风天麻白头翁等在所必用。

此即先贤所谓逆流挽舟之法,以及理气则后重自除也。

痢之所以宜清凉者,以内部之火热,既扰伤经络之阴血,使下降而为赤痢。则吾人之欲热退痢止,亦惟在清凉之一途,故知柏芩连归芍等味,在所必用。其兼有由于外之风热者,而天麻白头翁僵蚕桑寄生等在所必用。

其兼有里急后重者,而木香、槟榔、枳壳、浓朴等味在所必用。其兼有日久血虚者,而生地阿胶龟胶等味亦在所必用。此即先贤之所谓清热解毒以及调血则便脓自愈也。若唐容川所谓血色黑暗,脉迟,手足冷者,属虚寒,黄土汤主之。此系红痢之变症,亦犹白痢之亦间有可少用芩连者也。

痢之所以宜寒热合用者,以寒邪既伤六腑之气,而火热又伤其六脏之血,使寒热参杂,赤白间下,则惟有寒热合用之一途,此葛柴荆防归芍芩连香枳姜枣之在所必用也。唐容川谓此寒热合用,必有寒热兼见之实症,不得笼统言之,而混用寒热杂方也。即如仲景乌梅丸所治之症,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此热症之实据也。

食即吐蛔,下之痢不止,此即寒症之实据也。惟其有腑热脏寒之实据,故用乌梅丸,兼寒热治之。又如仲景生姜泻心汤所治之症云∶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此火症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此水病也;惟其有此火在胃中,水在肠间之实据,故用生姜泻心汤治之。大便初头硬,后半溏者,此胃中有寒,肠中有热也,陈修园拟用理中汤大黄,此皆寒热兼见之实据。医者必辨症如是之严,而后用药处方,不失铢黍。此等精细注脚,询可谓不易多得者也。

痢之所以宜温暖者,以生冷虽伤内部生阳之气,而将值夏令,犹可借吸入之天阳,以调剂其阴凝寒滞。迨至时迁势移,向者温暖之空气,一变而为清凉之空气,则吾人向日阴凝寒滞之脏腑,其气血自不得不随寒冷之凝结,一发而为痢下矣。吾人欲其痢止,则不得不从温暖,此茯苓白术苡仁陈皮、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等味之所必用也。

痢之所以时痢宜泻,久痢宜补,宜收涩者,此盖谓寒热既初伤其气血,使气血之原质,变为赤白痢下。其势方炽,不得不从事推荡。俾已成之痢,尽行推下,减其积垢,即所以减其邪势;减其邪势,即所以止其痢候,此枳壳、槟榔、木香、陈皮、芒硝、大黄,之在所必用也。然此必须毫无外感,而后可用,否则亦须加解外诸药。若夫久痢不止,气血下陷,则魂魄将随之而脱,魂魄既脱,其死亡也,可立而待。故治之之法,惟宜滋补。有热者,清燥救肺汤主之;有寒者,八珍汤升麻主之。仲景之桃花汤乌梅丸,皆是涩以止脱之义。慎勿谓涩,则邪气固结于内,而不敢用收涩之药也。

痢之所以忌用芩连者,此盖谓寒凉足以伤胃;胃伤,则生化之源顿绝。然必有伏阴在内,寒邪凝滞之实据,方可忌用芩连。若火结肠胃,下迫至甚,腹痛如锥,则芩连硝黄又为此症得力之猛将也。

痢之所以宜燥湿者,以湿之有伤气血,无异寒热之伤气血。吾人欲其去痢止,则惟有燥之之一法。然湿有寒热,而痢又宜以寒热为转移,此茯苓、白术、车前、苡仁、泽泻等类,有时与姜附同用,而有时又须与芩连同用者也。

痢之所以宜消导者,此盖时痢宜泻之义。以痢多食积,必须消其食积,而后可冀痢止,此枳壳、浓朴、大黄、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之所必用也。然容川解曰∶痢症之里急,为急欲下便,是肝木之疏泄。后重为欲便不得,是肺气之敛,而于止奔迫,解郁闭一方,而肝肺并治者,拟用白头翁汤,加石膏知母杏仁桔梗、枳壳、槟榔、柴胡、麦芽、当归、白芍等治之,轻则,用小柴胡加当归、白芍、杏仁、枳壳、槟榔、麦芽、花粉,调和肝肺,则肺气不迫注,肝气得开利矣。又云∶肝气欲泄而下注,肺气欲收而不开,故痢多发于秋。秋金肺气闭而不开,肝气决裂而不遏,是以迫痛,治宜甘桔汤加白芍,以桔梗开提肺气,以白芍平治肝木,本此意以为加减,则鳖甲龙胆草青皮秦皮芦荟、皆平肝之药,当归、生地、桃仁五灵脂元胡索,皆治肝经血分之药,黄芩麦冬桑皮知母皆清肺之药,枳壳、贝母、杏仁、陈皮,皆肺经调气之药。随宜致用,变化在人,乌有不治之痢哉。

容川此节证论,虽仅足为时痢之方针,而临症择而用之,亦无不效,若桴鼓者矣。

黄土汤

灶心土(二钱) 甘草(一钱) 白术(一钱) 熟地(一钱) 黄芩(一钱) 附子(炮,五分) 阿胶(一钱)

仲景乌梅丸方

乌梅(一钱) 细辛(六分) 干姜(五分)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当归(一钱) 附子(五分)川椒(一钱) 桂枝(七分) 党参(一钱) 黄柏(一钱)

仲景生姜泻心汤

生姜(一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一钱) 干姜(五分) 黄芩(一钱) 半夏(六分) 黄连(一钱)大枣(一钱)

清燥救肺汤(见前咳嗽方内)

知柏地黄汤(见前咳嗽方内)

八珍汤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熟地(一钱) 川芎(五分)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党参(一钱)甘草(一钱)

仲景桃花汤

赤石脂(一钱) 干姜(五钱) 粳米(一钱)

仲景白头翁汤

白头翁(一钱)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 秦皮(一钱)

仲景小柴胡汤(见前咳嗽方内)

仲景甘桔汤

甘草(二钱) 桔梗(一钱)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推拿抉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推拿抉微》书籍目录
  1. 痢疾《推拿抉微》
  2. 痢疾《明医杂着》
  3. 痢疾《回春录》
  4. 痢疾《仁术便览》
  5. 痢疾《文堂集验方》
  6. 痢疾《医学心悟》
  7. 痢疾《医学实在易》
  8. 痢疾《医学摘粹》
  9. 痢疾《脉症治方》
  10. 痢疾《医学摘粹》
  11. 痢疾《医宗己任编》
  12. 痢疾《明医指掌》
  13. 痢疾《幼科释谜》
  14. 痢疾《明医指掌》
  15. 痢疾《友渔斋医话》
  16. 痢疾《明医指掌》
  17. 痢疾《奇效简便良方》
  18. 痢疾《石室秘录》
  19. 痢疾《专治麻痧初编》
  20. 痢疾《证治汇补》
  21. 痢疾《幼科发挥》
  22. 痢疾《卫生宝鉴》
  23. 痢疾《幼科折衷》
  24. 痢疾《幼幼集成》
  25. 痢疾《中医内科学》
  26. 痢疾《万病回春》
  27. 痢疾《厘正按摩要术》
  28. 痢疾《万病回春》
  29. 痢疾《扁鹊心书》
  30. 痢疾《济阴纲目》
  31. 痢疾《扁鹊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