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明医杂着》书籍目录

痢是湿热及食积,治者别赤白青黄黑五色以属五脏。白者湿热伤气分,赤者湿热伤血分,赤白相杂气血俱伤,黄者食积。治法∶泻肠胃之湿热,开郁结之气,消化积滞,通因通用。其初只是下,下后未愈,随症调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虚故也。痢多属热,然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

主方黄芩(炒) 黄连(炒,各五分) 白芍药(炒,二钱,以上三药乃痢疾之必用者) 木香 枳壳(炒,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槟榔(一钱) 上姜、水煎服。

腹痛,加当归一钱五分,缩砂一钱。再加木香芍药各五分。

愚按前症若因湿热郁结,后重不利,宜用此方。若饮食停滞,用二陈汤山楂,送香连丸。仲景先生云∶脉沉而有力者,属里实也,宜下之;沉而无力者,属里虚也,宜补之。元气虚滑者,宜温之、涩之。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脉浮大,此为虚而强下之故也。脉浮革者,因而肠鸣,当温之。下痢腹坚者,当下之。下痢谵语有燥屎,当下之。下痢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急下之。下痢脉大浮弦,当自愈。下痢腹满痛为实,当下之。治者审焉!

若后重,加滑石(炒)五分。再加枳壳槟榔、芍药、条芩各五分。

愚按痢而便脓血者,乃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若大肠积滞,壅实而后重,法当疏导;若大肠气虚下陷而后重,法当升补。

司马王荆山,患痢后重,服枳壳、槟榔之类,后重益甚,食少,腹痛。余以为脾胃伤而虚寒也,用六君、木香、炮姜而愈。

太常边华泉,呕吐不食,腹痛后重,服大黄之药,腹痛益甚,自汗,发热,昏愦,脉大。余以为胃气复伤,阳气虚寒脱陷也。以参、术各一两,炙草、炮姜各三钱,升麻一钱,一剂而苏。又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二剂而愈。

白痢,加白术白茯苓滑石(炒)、陈皮各一钱。初欲下之,再加大黄五钱。兼食积,加山楂枳实各一钱。

愚按前症若腹痛后重,怕手按腹,或脉洪实,为积滞闭结,宜用此方疏通之;若腹痛后重,喜手按腹,或脉微细,为阳气虚寒,宜用六君、手姜温补之。

少宗伯顾东江,停食患痢,腹痛下坠,或用疏导之剂,两足肿胀,食少体倦,烦热作渴,脉洪数,按之微细。余以六君子加姜、桂各二钱,吴茱、五味各一钱,煎熟冷服,即睡觉而诸症顿退,再剂而安。此内真寒而外假热,治以热剂而冷冻饮料。东垣先生治假寒热之症,投以假寒热之剂。

廷评曲汝为,食后接内,患腹痛去后,似痢非痢,次日便脓血,烦热作渴,神思昏倦,用四神丸一服顿减,又用八味丸料加吴茱、五味、骨脂、肉蔻,二剂全愈。

若红痢,加当归川芎桃仁各一钱五分。初欲下之,再加大黄五钱。

愚按前症若病日久,或误服疏通之药而不能愈者,当调补脾胃。大凡血症久而不愈,多因阳气虚而不能生血,或因阳气虚而不能摄血,故丹溪先生治此症久而不愈,用四君子汤以收其功。

判官汪天锡,患痢,腹痛后重,渴欲饮冷,饮食不进,用芍药汤,纳大黄一两。四剂稍应,仍用前药,但大黄减半,数剂而愈。

通府薛允 ,下血,服犀角地黄汤,其血愈多,发热,少食,里急后重。予以为清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一剂而瘳。

若红白相杂,加川芎当归桃仁各一钱五分以理血;滑石陈皮苍术各一钱五分以理气。有食积者,加山楂、枳实以消导。

愚按前症若气滞、食积、湿热所致,宜用此方治之。若脾虚饮食停滞,宜用六君子汤香连丸调补之。经云∶脾主血,肺主气。前症乃气血俱受病也。若因脾肺血伤所致,宜用四物汤白术茯苓,煎送香连丸;若因脾肺气伤所致,宜用四君汤加当归、川芎,煎送香连丸。

若白痢久,胃弱气虚,或下后未愈,去槟榔、枳壳,减芩、连、芍药各七分,加白术一钱五分,黄 、陈皮、茯苓各一钱,缩砂、干姜(炙)各五分。

愚按前症若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者,乃土不能生金,肺与大肠气伤而下坠也,当用升阳益胃汤举其阳气,则阴自降而二便自愈矣。饮食不入,发热作渴,其势危甚,用十全大补汤;如不应,送二神丸

若红痢久,胃弱血虚,或下后未愈,减黄芩黄连各五分,加当归、川芎、熟地阿胶、陈皮各一钱,白术一钱五分。

愚按前症若脾经血热下注而不愈者,用四物汤加白术、茯苓;若脾经气虚不能统血而不愈者,用四君子加川芎、当归;若中气下陷不能摄血而不愈者,用补中益气汤

若赤黑相杂,此湿胜也,及小便赤涩短少,加木通泽泻、茯苓各一钱,山栀仁(炒)五分,以分利之。

愚按初患湿盛而小便赤涩者,宜用前药;若病久而阳气下陷,或老弱者,宜用升阳除湿防风汤;若脾土亏损,寒水来侮,先用六君子汤加姜、桂以温而补之,后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以升而补之。

若血痢,加当归、川芎、生地黄、桃仁、槐花(炒)各一钱;久不愈,减芩、连各七分,去槟榔、枳壳,再加阿胶珠侧柏叶、白术各一钱五分,干姜(炒黑)、陈皮各一钱。

愚按前症亦有因脾气虚弱者,有因脾气下陷者,有因肝气虚弱者,有因肝血虚热者。

祠部李宜散,患血痢,胸腹膨胀,大便欲去不去,肢体殊倦。余以为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归源,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治之渐愈。后因怒,前症复作,左关脉弦浮,按之微弱,此肝气虚不能藏血,用六味丸治之而愈。

若痢已久,而后重不去,此大肠坠下,去槟榔、枳壳,用条芩,加升麻一钱以升提之。

愚按前症亦有因大肠气滞者,有因大肠气陷者,有因大肠血虚者,有因脾肾虚寒者。若大肠气滞坠下,宜用四君子送香连丸;若大肠气虚陷下,宜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送香连丸;若大肠血虚后重,宜用四物汤加参、术送香连丸。东垣先生云∶里急者,腹中不宽快也,亦有虚坐而大便不行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后重。

若呕吐食不得下,加软石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山栀仁(炒)五分,生姜六分。缓呷之,以泻胃口之热。

愚按前症若脾胃素有实热,或过食浓味辛辣而暴患之,宜用此方;若胃气虚,膈气逆而作呕吐者,用六君子加生姜;若胃气虚寒,亦用前药加炮姜、木香。

有一样气血虚而痢者,用四物汤加人参、白术、陈皮、黄芩、黄连

愚按前症若脾气虚而血弱,宜用四君子汤;若胃气虚而血弱,宜用补中益气汤;若久病气血俱虚,宜用八珍汤。大凡此症久而不愈,或变症百出,但守前法,久之自愈。

有一样寒痢,用黄连、木香、芍药(酒炒)、当归、干姜(炒)、缩砂、浓朴肉桂

愚按东垣先生云,前症若脉沉细而身不动作,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用姜附汤;身重四肢不举者,用术附汤;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者,用浆水散

先太安人,年八十,仲夏患痢,腹痛,作呕,不食,渴饮汤水,按腹痛稍止,脉鼓指而有力。余谓真气虚而邪气实也,用人参五钱。白术、茯苓各三钱,陈皮、升麻、附子炙甘草各一钱。服之睡觉索食,脉症顿退,再剂而安。

横金陈子复,面带赤色,吐痰,口干,或时作泻。或用二陈、黄连、枳实之类,不应。予脉之左关弦急,右关弦大,此乃肾水挟肝木之势而克胜脾土也。不信,后交夏果患痢而亡。

若得痢而误服温热止涩之药,则虽稍久,亦宜用前法以下之,下后方调之。

若得痢便用前症法下之而未应,又用前调理法治之久而不愈,此属虚寒而滑脱,可于前补虚寒温二条用择,更加龙骨、石脂、罂粟壳乌梅肉等收涩之药。

愚按前症若脾气虚寒下陷,宜用补中益气汤加粟壳、姜、桂,如不应,急用附子∶若气血虚弱,宜用十全大补汤附子、粟壳;若命门火衰,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若腹痛,作渴饮汤,手按腹痛稍止者,俱温补脾胃。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明医杂着》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明医杂着》书籍目录
  1. 痢疾《明医杂着》
  2. 痢疾《仁术便览》
  3. 痢疾《推拿抉微》
  4. 痢疾《医学心悟》
  5. 痢疾《回春录》
  6. 痢疾《医学摘粹》
  7. 痢疾《文堂集验方》
  8. 痢疾《医学摘粹》
  9. 痢疾《医学实在易》
  10. 痢疾《明医指掌》
  11. 痢疾《脉症治方》
  12. 痢疾《明医指掌》
  13. 痢疾《医宗己任编》
  14. 痢疾《明医指掌》
  15. 痢疾《幼科释谜》
  16. 痢疾《石室秘录》
  17. 痢疾《友渔斋医话》
  18. 痢疾《证治汇补》
  19. 痢疾《奇效简便良方》
  20. 痢疾《卫生宝鉴》
  21. 痢疾《专治麻痧初编》
  22. 痢疾《幼幼集成》
  23. 痢疾《幼科发挥》
  24. 痢疾《万病回春》
  25. 痢疾《幼科折衷》
  26. 痢疾《万病回春》
  27. 痢疾《中医内科学》
  28. 痢疾《济阴纲目》
  29. 痢疾《厘正按摩要术》
  30. 痢疾《济阴纲目》
  31. 痢疾《扁鹊心书》

《明医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