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单腹胀方
胃苓散(见泄泻
水煎服。虚甚,加附子。
白术补脾,脾得补则善运,善运则食消而胀去。欲其运多于补,则生用;欲其补多于运则熟用。凡药生则行速,熟则行缓,自然之理也。若炒焦,则全失其本性,反令损脾增胀。
陈皮达结气于外,干姜祛寒气于中,肉桂化太阳之气于下。下焦气化,而上中二焦之气亦治,此景岳新方中之第一方也。
人参 白术 干姜 川连(各二两) 炙草(一两
蜜丸,每服三钱,米汤送下,日两服。
喻嘉言云∶“酸水时吐时生,为单腹膨胀,及心、胸、腹、胁俱痛,不用八味地黄丸,为柔中之刚,而用此丸为刚中之柔,取其大苦大辛,能变胃而不为胃变也。”愚按∶以白术易苍术,其力更大。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治气分,心下坚大能如盘,边如旋杯。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炙草 麻黄 细辛(各二钱) 附子(一钱) 大枣(四枚)
水三杯二分,先煮麻黄至二杯二分,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温服,日夜三服,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此症是心肾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积月累,如铁石难破。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也。
枳术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而不如旋杯,邪尚散漫未结,虽坚大而不满痛也,水饮所作(《金匮》特提水饮,所以别于气分也。
枳实(二钱) 白术(四钱
水煎服,日三服,腹中 即当散也。言水饮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方中取白术之温以健运,枳实之寒以消导,意深哉。胃为阳,阳常有余;脾为阴,阴常不足;胃强脾弱,则阳与阴绝矣。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水饮作矣。方中用术以补脾,用枳以抑胃,脏腑分理,所以治水饮之原易,老逞其庸浅之见,变汤为丸,只认为一补一消之法,学人切勿述此陋语,为有识者笑。
四七汤 胀而属七情所致者,宜此汤主之。
半夏 茯苓(各三钱) 浓朴(二钱) 苏叶(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苏叶一味以散结,香以醒脾,而顺气消胀行水乃其余事。

- 鼓胀单腹胀方《医学实在易》
- 鼓胀(与喘参看)《医学入门》
- 鼓胀根原《四圣心源》
- 鼓胀(余见腹胀)《针灸资生经》
- 鼓胀兼目疾论《银海指南》
- 鼓胀《金匮钩玄》
- 鼓胀论《格致余论》
- 鼓胀《中医内科学》
- 鼓胀门《张氏医通》
- 鼓胀《校注医醇剩义》
- 鼓胀门《医方考》
- 鼓胀《校注医醇剩义》
- 鼓胀门(附水肿)《丹台玉案》
- 鼓胀《仁术便览》
- 鼓症《医宗己任编》
- 鼓胀《医学心悟》
- 鼓症《友渔斋医话》
- 鼓胀《丹溪心法》
- 鹘嘲《医学入门》
- 鼓胀《明医指掌》
- 鹘嘲《证类本草》
- 鼓胀《灵素节注类编》
- 鹘眼凝睛《银海精微》
- 鼓胀《医经原旨》
- 鹘眼凝睛歌《医宗金鉴》
- 鼓胀《万病回春》
- 鹘眼凝睛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
- 鼓胀《普济方·针灸》
- 鹘眼凝晴歌《眼科心法要诀》
- 鼓胀《寿世保元》
- 鹘眼凝脂《明目至宝》
《医学实在易》
- 作者:陈修园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卷一
- 十二官
- 六脏六腑纳甲诗
- 内景说
- 心说
- 肝说
- 脾说
- 肺说
- 肾说
- 胃说
- 胆说
- 大肠小肠说
- 三焦说
-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
- 膀胱说
- 命门说
- 附录高士宗部位说
- 经络易知
- 四诊易知
- 望色说
- 望色诗
- 辨舌说
- 辨舌诗
- 闻声诗
- 其二(僧自性着)
- 问证说
- 问证诗
- 切脉说
- 《内经》分发脏腑
- 王叔和分发脏腑
- 李濒湖分发脏腑
- 张景岳分发脏腑
- 寸关尺分诊三焦
- 脉法统论
- 持脉秘旨
- 新着八脉四言诗
- 七怪脉四言诗
- 妇人科诊脉四言诗
- 小儿验纹按额诊脉四言诗
- 诊脉别解一
- 诊脉别解二
- 《内经》诊法
- 附录徐灵胎诊脉决死生论
- 拟补徐灵胎诊脉论诗
- 运气易知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表证诸方
- 卷七
- 卷七
- 卷八
- 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