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柴胡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苓(各一钱半) 炙草(八方) 薄荷(五分
水煎服。
当归补血汤 治血虚发热如神(《经》云∶脉虚则血虚,血虚则发热,症象白虎,惟脉不长实。
炙 (一两) 当归(三钱
水煎服。
尤氏《金匮翼》有生地黄五钱,甘草一钱(按∶尤氏《金匮翼》此方,各书未载,徐炳南此时声名藉藉,其订刻此书,谅亦不肯阿好。
左归饮 治肾水大虚,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妙在甘草大甘,从脾以输精于肾也。
熟地(四五钱或二两) 山药 山茱萸(各二钱三钱) 茯苓(二钱) 枸杞(二三钱) 炙草(二钱或三钱
水煎服。
吴茱萸汤 治阳明食谷欲吐,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烦躁欲死者,头痛如破者。
加大枣五枚,水煎服。
清震汤(《保命》) 治雷头风,头面疙瘩,憎寒,拘急,发热,状如伤寒(疙瘩宜刺出血。
水煎,食后服。
透顶散(《本事》) 治偏正头风,远年近日皆效,并治鼻塞不闻香臭。
细辛(三茎) 瓜蒂 丁香 糯米(各七粒,一作赤小豆) 龙脑(半分) 麝香(一分
研末,置小口罐中,紧塞罐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随左右搐一豆大于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后再搐。(孙男心典)按∶此本《金匮》纳药鼻中取黄涎之法,酒客多湿,头重者宜之。
又法,治偏正头风,以生莱菔捣汁,令患者仰卧,以汁灌鼻中,左痛灌右,右痛灌左,左右俱痛俱灌之。
又头风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阳,阳明之络,以毫刺针痛处数穴,立效。
张石顽云∶外用法不若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两,晚蚕砂二两,僵蚕如患人年岁之数,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炒锅中以浓纸糊满,中开钱大一孔,取药气熏蒸痛处,每日一次,虽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发。平时置新鲜木瓜于枕边,取香气透达,引散肝风,亦良法也。

- 头痛《医学实在易》
- 头痛《文堂集验方》
- 头痛《伤寒六书》
- 头痛《周慎斋遗书》
- 头痛《伤寒六书》
- 头痛《竹林女科证治》
- 头痛《冷庐医话》
- 头痛《伤寒大白》
- 头痛《丹溪手镜》
- 头痛《明医杂着》
- 头痛《丹溪手镜》
- 头痛《仁术便览》
- 头痛《丹溪治法心要》
- 头痛《审视瑶函》
- 头痛《友渔斋医话》
- 头痛《吴鞠通医案》
- 头痛《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头痛《医学心悟》
- 头痛《校注医醇剩义》
- 头痛《医学心悟》
- 头痛《伤寒寻源》
- 头痛《丹溪心法》
- 头痛《医学从众录》
- 头痛《医学摘粹》
- 头痛《幼科折衷》
- 头痛《医学摘粹》
- 头痛《中医内科学》
- 头痛《医学摘粹》
- 头痛《奇方类编》
- 头痛《卫生易简方》
- 头痛《扁鹊心书》
《医学实在易》
- 作者:陈修园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卷一
- 十二官
- 六脏六腑纳甲诗
- 内景说
- 心说
- 肝说
- 脾说
- 肺说
- 肾说
- 胃说
- 胆说
- 大肠小肠说
- 三焦说
-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
- 膀胱说
- 命门说
- 附录高士宗部位说
- 经络易知
- 四诊易知
- 望色说
- 望色诗
- 辨舌说
- 辨舌诗
- 闻声诗
- 其二(僧自性着)
- 问证说
- 问证诗
- 切脉说
- 《内经》分发脏腑
- 王叔和分发脏腑
- 李濒湖分发脏腑
- 张景岳分发脏腑
- 寸关尺分诊三焦
- 脉法统论
- 持脉秘旨
- 新着八脉四言诗
- 七怪脉四言诗
- 妇人科诊脉四言诗
- 小儿验纹按额诊脉四言诗
- 诊脉别解一
- 诊脉别解二
- 《内经》诊法
- 附录徐灵胎诊脉决死生论
- 拟补徐灵胎诊脉论诗
- 运气易知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表证诸方
- 卷七
- 卷七
- 卷八
- 卷八